当前位置:首页 > 中日韩> 国际交往

第十八届中日韩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在日本举办

日期:2023-11-15  来源:  作者:

11月10-12日,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日本造园学会、韩国造景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八届中日韩风景园林学术研讨会在日本京都市成功举办。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新一代亚洲风景园林:传统与创新”(Next Generation of Landscape from Asia:Traditions and Innovations)。来自中日韩三国的150余人参会。


会议现场

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贾建中带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园林绿化处处长赵亚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付彦荣、秘书处赵季莹和高雅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代表团成员出席了此次会议。



合影

 

一、理事长会议

11月10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贾建中、日本造园学会会长柳井重人(Shigeto Yana)、韩国造景学会会长金太京(Tae-Kyung Kim)及三国学会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理事长会议。中日韩三国就各自学会目前所做的工作和未来发展计划等交换了意见,并就三国风景园林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进行了讨论。


代表团成员合影

二、开幕式

11月11日当地时间9:30,研讨会在京都大学开幕。韩国造景学会会长金太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贾建中、日本造园学会会长柳井重人分别致开幕辞。日本滋贺县环境科学大学教授村上修一(Shuichi Murakami)主持。


金太京会长致辞

金太京会长表示,举办中日韩风景园林研讨会可以从彼此的经验和技术中汲取灵感,通过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建立更加牢固紧密的联系。未来,应减少对视觉景观的重视程度,探索丰富文化景观的方法,期待所有与会者的学术成果交流。


贾建中副理事长致辞

贾建中副理事长首先向日本造园学会精心筹备此次会议表示感谢,向中日韩三国与会嘉宾致以诚挚地问候。他表示,中日韩风景园林研讨会在促进三国风景园林科技交往等方面一直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未来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新性发展三国的风景园林,期待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并肩推动风景园林的传承与创新。


柳井重人会长致辞

柳井重人会长对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贾建中和韩国造景学会会长金太京及与会嘉宾表示欢迎。他指出,将根植于东亚的文化传统与各种创新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虽然各国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但经验可以共享。希望通过中日韩三国学会之间合作,影响和吸引更多人共同参与和努力。


村上修一教授主持开幕式

 

三、主旨报告


柴田昌三(Shozo Shibata)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

题目:温故知新 Learning Wisdom for Advanced Design from the Millennium Capital City Kyoto

柴田昌三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提到,韩国和日本受到中国文化影响超过了一千五百年,中国的意识形态对东亚国家城市规划产生了影响。“风水”是东亚的一个重要意识形态,京都是根据这种意识形态规划的。报告介绍了京都庭院在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其分布。他指出,不同国家游客对于欣赏日本庭院的关注点存在差异,差异性反映了他们生长环境的不同。京都拥有950个城市公园,面积平均830平方米。京都庭院设计的智慧,如解决夏季炎热潮湿等技术对当今城市公园的建造有重要参考价值。日本的私家庭院中使用了许多本土植物,与公共场所公园和街道不同,丰富的物种保持了京都生物多样性。他介绍在研究项目中,使用美国开发的i-Tree Eco模型评估了京都市行道树的经济价值,显示包括固碳量、净化空气、减少径流、生成氧气、缓解健康等数据。柴田昌三教授最后指出,对于如今一些如“低影响开发”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概念,要运用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西方的思想,温故知新,传承东亚传统文化。

 


王向荣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题目:From Nature in the City to a Natural City

王向荣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指出,在农耕文明时期,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是以建造园林的方式来规划的,城市与山、水、耕地和谐共融。工业化以来,面对城市发展的各种环境问题,为了构建起人与自然本应具有的和谐关系,我们应该传承历史上城市建造的思想和经验,将由各种工程建设主导的城市转化为 “自然城市”。自然城市是紧凑之城,是集约利用土地,既能把更多的区域留给自然,又能实现城市在功能、规模和结构上紧凑高效的城市;自然城市是地域之城,是基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及气候条件建造的城市;自然城市是生态之城,拥有将城市与区域连为一体的、结构完整且功能复合的自然生态网络;自然城市是有机之城,是有生命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城市;自然城市是共享之城。城市的生态网络也是社会生活网络,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系统;自然城市是诗意之城,是在满足城市综合复杂功能的基础上,尊重自然过程规划和建设的城市,是将自然转化为画意并上升为诗境的城市。

 


金永敏(Youngmin Kim)

韩国首尔市立大学教授

题目:Next Generation of Landscape from Asia Traditions and Innovation

金永敏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提出对“传统与创新”的看法。他认为,一个新的想法通过不断重复逐渐成为了传统,曾经称之为传统的实际也是过去的创新。因此传统和创新看起来含义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他以16世纪中国传统园林、18世纪英国园林、20世纪现代公园为例讲解了不同时期园林风格,并介绍了他指导的中国留学生的一些研究项目,如研究如何在基于山脉、河流、铁路和空间网络与北京建设的关系。对于下一代如何理解自然,他认为自然城市就是要合理使用土地,将人的活动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此给更多物种生存的空间。自然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要遵循自然过程、完整的自然系统和技术标准。

 

报告结束后,三位主旨报告人进行了圆桌讨论,围绕会议主题和各自报告内容对话交流。圆桌讨论由兵库县立大学博士新保奈穗美(Naomi Shimpo)主持。


圆桌讨论

四、专题报告

本次研讨会设置有五个专题报告,报告主题分别为“历史与文化”(History and Culture)、“风景园林技术”(Landscape Technology)、“规划设计”(Planning and Design)、“风景园林生态”(Landscape Ecology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中日韩三国共15位风景园林学者作了报告交流。东南大学讲师梁洁、福州大学副教授洪昕晨、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邵继中、清华大学教授李树华、天津大学副教授杨冬冬五位中国风景园林学者分别作报告交流。“风景园林技术” 、“信息技术”两个主题的专题报告由海南大学副教授梁怀月主持

 


东南大学讲师梁洁作报告交流

梁洁讲师报告题目为“古代东亚净土园林空间原型的丝路传播及在地嬗变”。古代造园技术伴随佛经传播沿丝绸之路流布,因地制宜演化出不同形态。净土教经卷最早可转译为“池中岛”的池面布局形式,在向东译介与传播过程中在中国洛阳地区、日本净土庭园中、中国江南地区落地为不同的布局类型。其成因原型最早在加德满都史前神话中代表着动荡的水面上升起岛屿;公元6世纪该空间原型经丝绸之路传播至洛阳,促成以台地为地形要素的宫苑布局形成;9-12世纪日本净土庭园的布局方式和建造细节因火山地质和地貌而发生改变;16-17世纪中国江南地区流行净土信仰并建造有相关园林,主要表现为长堤分塘、堤上建筑。

 


福州大学副教授洪昕晨作报告交流

洪昕晨副教授报告题目为“城市绿地形态对噪声投诉空间分布的影响”。他指出,城市噪声对公共健康的影响逐渐受到城市居民的关注,包括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宁静城市的需求背景下,城市绿地如何影响噪声污染和声景感受,是建成环境研究需要关注的议题。他的报告围绕街区尺度和公园尺度进行了研究。第一个案例分析了噪声的空间分布特征,他探讨了城市绿地形态指标与噪声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第二个案例,他探索了声景多要素的时空变化,并通过声景图的优化找到了声景要素的平衡点和区间。研究结果可为宁静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参考。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邵继中作报告交流

邵继中教授报告题目为“城市更新背景下蓝绿空间的立体利用”。他指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与城市蓝绿空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改革和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构建城市蓝绿空间立体利用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报告以武汉市汉阳区墨湖地区蓝绿空间现状和昆山轨道交通S1沿线的城市更新为例,从“城市空间立体利用”出发,加强城市蓝绿空间与人居环境的连通性,形成开放连续的城市蓝绿空间立体格局,促进生态、景观、文化功能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清华大学教授李树华作报告交流

李树华教授报告题目为人类“绿色基因”假说(Human“Green-Gene”Hypothesis):核心内容、科学佐证与实践意义”。首先,对人类“绿色基因”的形成进行探讨,包括人类(动物)与植物共同维持大气中碳氧平衡、人体功能中存在植物性功能等方面。基于此,提出人类“绿色基因”假说及其核心内容,并结合实证研究对该假说进行科学佐证。宏观研究表明物种丰富度与心理健康的正相关关系;虚拟现实实验发现草地和树木均能有效减少应激;眼动实验表明高自然关联性的人更倾向于注视自然元素;高生物多样性环境更有助于应激恢复。以上研究表明了人类与植物间的内在联系,为“绿色基因”假说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该假说从整体和发展的角度解释了人类与植物之间的关系,为园艺疗法、园林康养和森林康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天津大学副教授杨冬冬作报告交流

杨冬冬副教授报告题目为“河流再野化保护修复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她介绍了在2019年3月,联合国大会宣布了2021-2030年为联合国生态系统修复的十年,为了应对生态危机,“再野化”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生态保护修复方法,成为国际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的一种新理念和新途径。河流再野化强调动态修复过程,具有突出的自主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目前国内外的河流再野化研究和实践均处于起步阶段,缺少足够的科学研究。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河流再野化研究中应用的适用性,再基于大数据分别从再野化河流特征因子提取和再野化河流空间形态推演两个方面,对河流再野化保护修复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模式和路径进行论述。



海南大学副教授梁怀月主持


五、墙报交流

墙报交流环节中共有54篇论文进行了展示交流,其中,中国有10篇论文参加,分别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同济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北京农学院、海南大学等单位。





墙报交流现场

 

六、学生实践考察

本次研讨会另设学生实践考察项目,项目从主题到线路规划等内容全程由日本高校的30名学生组织策划,其中包括8名中国在日留学生。线路共为6条,主题分别为“京都的生物多样性:山与城之间的联系”(Biodiversity in Kyoto City: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ountains and Cities)、“京都水道:水如何影响京都的文化、历史和演变”(Kyoto Waterways: How water influenced Kyoto’s culture, history and evolution)、“Rakusai地区:体验城市与自然环境、建筑与风景园林的和谐”(Rakusai Area: Experience the Harmony of Urban and Natural Environments)、“建筑与风景园林”(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日本园林交流之旅”(Japanese Garden Discussion Tour )和“从故事中阅读京都的日常生活风景园林”(Landscape of Kyoto’s Daily Life reading from the Stories)

项目当天,共有47名来自中日韩的学生参与考察。此项目旨在提高风景园林青年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促进中日韩同学之间的交流。考察成果也在闭幕式上进行了介绍和展示,各组负责人分享了参加考察的体会和心得。




学生实践考察合影

 

七、闭幕式

11月12日下午,第十八届中日韩风景园林研讨会成功闭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贾建中、日本造园学会会长柳井重人、韩国造景学会会长金太京分别作闭幕总结。

贾建中副理事长在闭幕总结中表示,本次研讨会延续了中日韩三国风景园林科技界的交流和合作的优秀传统,必将对推动三国风景园林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本次会议让我们进一步意识到了传承和创新的必要性,也是新一代风景园林人必须要面对的现实。中国风景园林倡导“守正创新”,就是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充分研究本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出既符合当代发展需要,又具有本国特点的风景园林理论和实践作品。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勉和讨论。期待参加在韩国召开的下一届中日韩三国风景园林研讨会,继续推进中日韩三国的风景园林事业发展和学术交流


柴田昌三教授向学生实践考察团队成员代表颁发证书


闭幕式合影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FLA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园林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