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工作> 学会活动

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大会华中区域会场成功举办

日期:2021-12-30  来源:  作者:

  12月26日,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大会暨风景园林学科创立七十年纪念会——华中区域会场在线上成功举办,会议主题为“融·新——华中风景园林”。会议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风景园林学学科评议组、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工业大学、长江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大学共同协办,《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湖北风景园林》杂志社媒体提供支持。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杨少波,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贾建中,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龙宁,湖北省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高翅,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副主任邵继中,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保峰,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教授宋彦,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季冬兰,湖北美术学院教授陈顺安,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杜雁,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戴菲,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万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文亚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教授沈守云,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刘纯青,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武静,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永华,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城乡规划学科负责人叶强,长沙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周晨,郑州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栾春凤,湖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黄艳雁,河南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副院长张毅川,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唐贤巩,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龙春英,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副教授张炜,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规划系主任雷雅凯,河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园林系主任李东升,长江大学园艺林学院风景园林系主任郭晓华,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副院长张斌、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副教授朱春阳,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王通,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李果,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副系主任张淑梅,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讲师郭诗怡,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讲师张婧雅,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陈明,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生态与景观规划所所长武静,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讲师曹洋、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副教授李静波,武汉园林设计院院长谢先礼,中交和美环境生态建设有限公司院长茅娜,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苏畅出席会议。(按发言顺序)

【开幕式】

  开幕式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贾建中,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龙宁,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高翅分别代表主办方和承办方致辞,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杨少波主持。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杨少波主持

  贾建中秘书长强调了华中地区的地理优势和文化优势,对华中风景园林从工业文明到中部绿色崛起的70年发展进行了描述。表示期待会议能对华中区域风景园林发展的历史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回顾和展望。要丰富和完善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涵和外延。积极服务于生态文明战略、美丽中国建设,聚焦山水林城,铸就华中美好风景!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贾建中致辞

  龙宁副厅长表示当前城乡建设从增量发展向存量提质转变,进入新阶段,开启新征程,风景园林学科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并对新时代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如何承担使命、促进美丽中国建设给出了建议。



    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龙宁致辞

  高翅书记指出风景园林人要关怀人类、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扎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脉,守正创新,共同创造国强山川美的未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高翅致辞

  

  【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以融·新——华中风景园林为议题,5位报告人进行发言,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教授邵继中主持。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风景园林系副主任邵继中主持



  李保峰教授的题目是《宣恩扶贫低碳实践》,坚持历史是一条河,尤其生命脉络,每一代人都应创造属于当下时代背景的设计作品,提出“修旧如旧、补新以新”的设计理念。将中国传统材料与现代工程技术相结合,把现代空间与传统优秀建筑文化精髓相结合,不断汲取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养分,滋养着华中大地,滋养着华中风景园林,这也正是对守正创新的诠释。。

  


  宋彦教授的题目是《城市规划与风景园林:携手碳中和》,从碳中和背景下跨学科合作、城市与风景园林中的要素、城市规划管理政策与工具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发挥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城市设计、环境工程、水资源管理等专业的协同作用,从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导则、各种法规、税收及经济调节工具出发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性调节,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及碳中和的目标贡献学科智慧。

  


  季冬兰总工程师的题目是《滨水景观营造的思考》,首先从空间视角、生态视角、城市视角三个角度阐述了滨水绿地的特征,强调了滨水绿地在不同视角下的价值;其次,将学术沉淀应用于设计实践之中,以设计实践为例,从生态本底、驳岸安全、景观功能、文化传承四个方面阐述了对滨水景观营造的思考。

  


  陈顺安教授的题目是《图与画之间》,以2000年为分界点,对比前后设计思想的变化,阐述了对美术与环境的思考,从实践项目出发阐述了形式思考到生态思考的转变。强调风景园林学科不仅需要理性、科学与技术,还要回归到感性与理性结合的情景,是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的学科,风景园林设计师理应坚守设计初心,面向世界的同时,保持内心的一份纯真。



  杜雁副教授的题目是《明代武当山风景规画——基于借景理论的解释性历史研究》,利用解释性历史研究方法对明代武当山风景规画的立意、相地、空间布局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解释,把传统文化、历史研究及哲学精神融入到中华山水之间,感受中华山河的雄伟壮丽,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面向现代,回溯历史,承担起了风景园林人担当与使命。

  

【专题报告】

  专题报告分为“景园回望 学科前瞻”、“山水村城 华中风景”两大板块,16位报告人围绕议题进行发言,分别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戴菲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文亚峰主持。

——专题报告一:景园回望 学科前瞻——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戴菲主持



  万敏教授的题目是《华中风景,引领未来》,溯本求源,探讨中国的风景之源是广大的华中地区。独具特色的华中风景孕育了广袤的华中万象,并且在时间的沉淀下不断的发展成熟,呈现出如今的盛况。此外,万敏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我们在立足本源的同时,还要面向未来。未来的风景将引向何处?华中风景将成为重要的影响之一,了解华中风景的丰富内涵,领略华中风景的优美盛况,重视华中风景的未来发展,需要思考与探讨。

  


  沈守云教授从《爱莲说》说起,指出在华中地区所孕育的两千年的文化中,培养了诸如周敦颐、魏源、毛泽东等著名文人与领袖。其中华中的山水格局进一步影响了华中人杰的个人志向,为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会上,沈教授分享了许多自己摄影的作品,其中有以荷花为拍摄主体的照片,再现了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所描述的不蔓不枝的君子姿态,以山水为主题的风景照片,传达了宏大的山水格局造就出独特的华中风景风貌。

  


  武静教授的题目是《2011-2021年风景园林学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报告主要基于文献计量的方法科学定量的研究和分析了十年以来风景园林学的研究热点和学科趋势。对国内外有关风景园林的发文量、国际研究重点、国际学术机构的排名等等进行了可视化的分析。会中,武教授指出国内风景园林存在“中心性差”的问题,并表明了近十年来国内风景园林发展的动态变化。

  


  李永华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河南省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现状与措施》,报告通过简要介绍河南省风景园林发展现状,并以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为例,从地景生态系统调控、河南优势特色树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风景园林历史与遗产、风景园林植物多样性五个方面详细介绍河南农业大学的学科发展现状。为风景园林高校学科建设提供了措施方法,也对河南农业大学的学科发展进行了回顾。

  


  叶强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回顾、思考、努力与期待》,首先以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为分界点,对2011年至2021年十年间风景园林学科建设进行思考,通过分享工业遗存保留的校园项目,引发了选择历史价值还是使用价值的思考,并指出面对新时期、新问题、新变化,风景园林人将用新的实际行动和工作成绩来解答。

  


  刘纯青教授报告题目是《江西农业大学美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报告就如何进行高校美育的问题提出了以下五点建议:1.着力改善办学条件;2.切实加强组织保障;3.对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目标进行总体要求;4.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5.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会上刘教授结合王国维的美学理念,总结指出美育即是在美学教育指导下的感情教育。与此同时刘教授分享了许多江西农业大学有关美育教育的课程介绍以及美育实践内容。


  

  周晨教授发言题目为《固本强基、融合拓展——风景园林本科教学的思考与展望》,聚焦风景园林本科教学,以长沙理工大学的本科教学体系为例,简要介绍了风景园林系设计课程的组织体系,确保学生在本科期间尽可能接触到不同用地性质的设计课题,并且对风景园林的设计对象拥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栾春凤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基于BOPPPS理念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报告首先介绍了郑州大学在设计课程体系框架中六项设计作业。以此引出以BOPPPS理念为切入点的郑州大学风景园林的教学体系中具体以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总结六个组成部分的理念框架。并且分别对应六项教学步骤,改革传统教学体系,并对教学体系进行新的探索。发言结尾栾教授对设计任务的导入、参与式学习的设计、前测与后测的组织三部分进行了思考与展望。

  

——专题报告二:山水村城 华中风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文亚峰主持



  黄艳雁教授的题目是《多学科融合下的生态水利景观规划创新》,以水为引,分别从建设背景、创新机制、项目实践和未来展望四个部分展开,以“六水共导”的三峡水乡规划和枝江水利风景区规划为实践案例,提出坚持可持续发展,走“大设计”之路,共同创造美好人居环境的愿景。

  


  张毅川教授的题目是《豫北地区的风景园林科学研究与实践》,首先介绍了河南科技学院的特色与优势,对园艺园林学院研究方向做了详细介绍,其中包括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城乡景观大数据。最后,以豫北地区乡村景观“新乡土”风格营建和高校文化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介绍了学校的社会服务实践项目。

  


  唐贤巩副教授的题目是《华夏文明传荆楚-中国生态承湖湘——华中区“山-水-村-城”自然观与生态文明的中国传承》,以空间、地域、学科三个尺度为切入点,从国土空间规划、区域风景特质、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提出山、水、村、城的融合,从而实现共同富裕。



  龙春英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营造大地景观风貌,助力乡村振兴规划》,报告从行业向景观规划层面的迈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机遇、风景园林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及乡村大地景观规划四方面展开,并结合实践对学科发展的三阶段进行了深入诠释。

  


  张炜副教授的题目是《开源模式在风景园林学数字化建设中的应用意义和发展途径探讨》,报告主要基于对软件应用的思考分析了闭源商业软件所带来的问题,对比互联网和风景园林软件架构体系,提出闭源软件的弊端并解释了开源软件的概念;希望能通过行业基础数据开放、建设风景园林学科算法标准库、风景园林数字文件标准开放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开源四个方面构建一个风景园林开放平台,最后提出了对学科的展望。

  


  雷雅凯副教授的题目是《极端天气频发背景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对策与展望》,报告首先以今年国内外极端降雨事件为因子,提出城市化引起的承灾脆弱性的观点。以郑州“7.20”城市洪涝灾害过程为例,提出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越来越频发的城市极端天气事件,城市各类空间的规划理念与实践需要重新思考绿色基础设施规划。

  


  李东升副教授的题目是《理性思维视角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实践》,分析了风景园林学科在河南科技大学的发展,基于近七年的风景园林专业为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交流研究生选题和培养,并提出希望能在多学科融合的背景下,用体系性、理性分析视角去指导风景园林实践。

  


  郭晓华副教授的题目是《国家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文化遗产廊道网络构建》,报告通过对国际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对以遗产廊道在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格局的意义进行探讨。报告聚焦在国家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文化遗产资源,针对5个主要遗址,借助遥感影响等数据,识别并建立了文化遗产数据库,分析了河流、地形、交通、土地因子层面进行分析,最终通过遗产廊道适宜性分区分析得到遗产廊道网络系统,为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实现文化振兴提供研究基础和借鉴意义。

  

【会议总结】

  会议总结阶段,张斌教授首先向华中区域会场的所有报告人表达诚挚谢意,随后就会议主题“融·新”的诠释作会议总结。“融”,就是要继续以筚路蓝缕之精神,融入时代、融入世界,坚持多学科融合发展。“新”,就是要定位新时代,谋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命共同体之新格局;服务国家,传承创新荆楚文化,营造新的华中风景。中国风景园林70年砥砺前行,可谓“景园回望,无愧韶华”,学科前瞻,展望未来,应是“华中风景,未来可期”。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副院长张斌总结


【青年论坛】

新时期的风景园林青年学者理当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共促风景园林学科的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风景园林学科对美好人居的支持和引领作用;深度融入新形势下国家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创新驱动风景园林学科的内生规律与外延属性,聚焦美好人居,共筑美好家园。青年论坛承接“融·新——华中风景园林”议题,邀请12位青年学者参与报告与圆桌讨论。青年学者论坛由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朱春阳副教授主持。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朱春阳副教授主持



  王通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红旗渠类山地灌渠工程的遗产价值辨析与保护策略——以巴东“绝壁天河”为例》,红旗渠类山地灌渠工程为山地灌渠工程的特殊类型,报告重点梳理了多维遗产视角下山地灌渠工程遗产的价值,基于遗产单元建构探讨了巴东“绝壁天河-巴东红旗渠”遗产的保护利用措施,从风景园林学的角度为该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提供一条新的适宜路径。

  


  李果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全域旅游背景下的区域风景廊道识别研究》,首先以长株潭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基于现状道路开展风景廊道开发潜力评价内容;其次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基于现状风景资源分布开展风景廊道识别方法。报告内容对区域风景资源要素的有序整合、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良好的推动意义,为全域旅游、乡建行动提供规划的新思路。

  


  张淑梅老师的报告题目为《协同城市空间发展的郑州城市森林景观肌理演化过程与规划策略研究》,报告总结了1998-2018时间区段郑州城市森林景观空间形态的动态变化过程,基于大量实调数据评估了城市森林景观肌理的演化对社会要素的响应,最终制定了城市森林景观调控目标和实施路径。规划结果对郑州未来森林的保护与建设规划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也较好地丰富了城市绿地资源调控的理论与方法。

  


  郭诗怡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一个健康”视角下的风景园林空间研究前沿》,报告从人类健康、物种健康、环境健康视角分析了“一个健康”的概念。“一个健康”视角下,应统筹考虑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推动健康城市发展。随后对城市蓝绿空间与人类健康、城市建成环境与物种健康、全球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健康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报告内容聚焦了当今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前沿。

  


  张婧雅老师的报告题目为《神农架国家公园保护优先区识别》,基于我国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和保护空缺的问题,从生态高效与经济高效平衡的角度出发,利用系统保护规划方法对保护目标和保护成本进行量化分析,识别神农架保护优先区,并对未来更大区域的保护地网络构建提出展望,以实现国土生态空间密度和韧性的目标。

  


  陈明老师的报告题目为《科研与实践结合——风景园林国际获奖项目规划设计思路》,报告内容基于武汉长江生态大保护规划、大盈江流域(腾冲段)综合治理规划、武汉东湖绿心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等规划研究与项目实践,以独特的视角分享了IFLA等国际竞赛获奖作品的设计思路。获奖内容从侧面反映了流域/城市蓝绿空间对生态环境/建成环境的影响为全球密切关注的重要内容。

  


  武静所长的报告题目为《矿山生态修复与风景资源再利用模式》,报告以武汉市江夏区灵山和将军山片区的矿山生态修复规划的实践规划为案例,通过对山体、水质、土壤、生物多样性、村庄等指标进行量化评价,精确识别与诊断生态问题;提出织绿成网、系统修复、绿色赋能、旅游产业策划等策略,对矿山修复与风景资源利用具有很强的现实实践指导意义。

  


  曹洋老师的报告题目为《人为干扰对河流沿岸植物同质化的影响》,报告着眼于中小尺度的植物同质化与人为干扰、外来物种、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描述了物种丰富度与物种构成、物种和功能β多样性、外来物种的影响、环境因素对同质化的影响,提出城市地区的管理策略应以恢复或保存自然过程为目标,这对维持河流地区的植物物种和功能多样性至关重要。


  【圆桌会议环节】

  八位青年学者分享了报告后,论坛邀请了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第七分院院长谢先礼院长、中交和美环境生态建设有限公司茅娜院长、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李静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苏畅四位学者参与了圆桌讨论。围绕华中地区拟解决的关键在地性科学问题展开,从资源的全方位保护和利用角度谈到了当前规划亟需关注的问题。


  谢先礼院长认为“在地性”凸显了地方特色问题,华中地区关键在地性问题在于华中地区缺少“在地性”,指出我们更应重点关注对风景园林学科底层逻辑的论证以及践行“融”的内涵进行多学科合作,推动华中地区风景园林学科的高质量发展。茅娜院长指出,在相关合作实践项目中,风景园林专业已逐渐重点发挥不同专业(水环境等)的牵头领航作用,同时也提出华中地区对本土文化还有待更加深入研究。李静波副教授强调了碳排放在风景园林未来学科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苏畅老师提出风景作为一个区域概念,具有强烈的在地性特征,“云梦泽”、“楚风”等为华中地区的关键词,解释了风景的内涵,表现了在地性,并提出现代语境下城市山林概念的深入思考。


  会议回放地址

  https://meeting.tencent.com/l/auSZpPB6pwhv(特邀主题报告)

  https://meeting.tencent.com/l/oV46YTsYJW22(会议下半场+青年论坛)

  

  


文字:陆毅洁、陈思谕、张青青、宋希法、王梓臣

摄影:宋子亮、蔡溪、马锡冉、李光懿

校核:付彦荣 王玏 叶莺 朱春阳

审核:贾建中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FLA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园林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