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协调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关系的科学与艺术,它致力于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创造生态健全、景观优美、反映时代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环境。风景园林学融生物科学、工程技术和美学理论于一体,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挥着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作用,产生着巨大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不断发展的风景园林学科
古代传说,不论是西王母的“瑶池仙境”,基督教的“伊甸园”,还是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都是根据人间的优美自然环境加以理想化的塑造而成的人们向往的美好境域。它们经过口头流传到诸于文字描绘,令人仰慕。人们最早在布建祭祀场所时追寻探求,继而拥有权势的人在其生活的空间中加以效仿,即使是一般的大众也在生产、生活的空间中尽其所能利用自然因素改善自己的现实生存环境。园林从起源,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至今已成为全世界几十亿人口共享、共识、共同研讨、实践着的自然、生命科学与人文艺术相结合的学科。从18世纪中叶开始,欧洲的大城市出现了公园。欧洲工业革命以后,城市迅速膨胀,城市环境日趋恶化,英国人霍华德(Ebenezer Howard)提出了“田园城市”的构想。19世纪下半叶,美国造园大师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在考察了欧洲之后,规划了纽约中央公园、波士顿和华盛顿的公园绿地系统,第一个把自己的职业称为风景园林师(Landscape Architect)。自那以后,园林学的领域打破了封闭的园墙,扩大到城市整体绿化的范畴,风景园林师成为独立的职业。其职业的知识基础包括空间的规划设计、景观艺术构成,植物栽培、土建工程技术和地学、气象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1898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成立,1900年哈佛大学首开风景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课程,这意味着风景园林已形成一门独立的专业和具有特定内涵的学科,标志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的建立。风景园林学科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促成1948年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成立。
曲折发展中的中国风景园林学科
中国风景园林文化历史悠久。中国是世界三大园林发源地(西亚、希腊和中国)之一。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具特色。但是在国内建立这一门现代学科,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出现的事。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的大学本科里,只是在农学院园艺系中,在学习观赏植物、栽培应用的同时学一门造园学。在工科院校营造建筑学系也只是从空间布局、建筑艺术的角度讲授园林和相关工程知识。当时国内的少数园林专家都是在国外学成的。
迎接挑战 开拓未来
新的世纪即将到来,我国要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环境的落后面貌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现实压力很大,我们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但同时也面临着最好的机遇,如果我们能够正视前人的教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处理好同自然的关系,搞好环境建设,就可以少走弯路,用较短的时间,消费较少的资源,走完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迎头赶上他们。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上,大家取得共识,每个国家都应该对世界负责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也郑重地作出承诺。关键是要切实落实在经济建设和城乡建设的同时搞好环境建设的方针,保证提供适宜的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载体。中国风景园林专家做过许多探索和思考。为学科的发展,为使学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物质和精神文明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迎接新的世纪。我们正在实施或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摘其要者列举如下:
(1) 全面宣传普及风景园林学科的内容及意义
(2) 继续坚持风景园林科研和理论工作,为推进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加强后劲。特别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开展研究:
深入研究风景园林与生态学的关系,研究风景园林在调节人类活动、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之间的作用及调节的途径,计算其投入与产出(包括宏观效益)的量,从而认识风景园林在协调三者关系中的真正价值。
研究在我国城市人口密集、建设用地标准很低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类绿地的标准和布局设置要求。挖掘土地利用、绿化方法和提高绿地质量等方面的潜力。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时要发挥我国市管县体制的优势,打破建成区、规划区的界限,城乡一体,全面规划。
研究如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城市的途径,协调城市建设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建设现代化城市的环境目标,促使城市可持续发展。
深入研究游憩休闲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居民游憩休闲对风景园林的需求,研究如何以规划营造的绿色空间为载体,设置丰富多彩的休闲游憩项目,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发展旅游事业创造条件。
继承我国优秀造园传统,吸收新的科技成果、新的设计思想和新手段,创造适合人民新的生活方式和喜闻乐见的新园林。
研究园林绿地防灾、减灾的作用与需求。日本在阪神大地震后,立即调查城市园林绿地在防灾避难方面的作用,将城市公园绿地标准从人均10m2提高到20m2。我国也是地震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多发国家,对此应受到启发,加强研究。
在园林植物新品种选育、植物保护、园林绿化建设施工、养护、管理方面新技术、新材料、新机具的应用与研究。
管理体制、行政立法、科研、教育、人才培养等一系列直接关系到学科发展与前途的问题都有待研究并提出解决意见。
长期以来,园林绿化作为事业单位因为国家财政力量有限而难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政企、政事、事企分开。苗木、花卉生产,设计、施工、维护管理和服务经营都要进入市场机制,实行有偿使用、有偿服务。
(4) 关心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多样,原始自然生态类型极为丰富,是世界上物种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于1992年作为首批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承担着国际义务。
园林植物可以包容植物资源很大部分,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农业、林业所运用的物种,但其工作难度和工作量都非常大,且工作的基础薄弱。风景园林师不可能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全部任务作为己任,但在执行国土景观规划、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任务时,必须贯彻执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原则。当前紧迫的任务是加强基础资料的收集,切实改善风景名胜区和城市规划区生态状况,确定重点保护的景观和物种,加强动物园、植物园的物种移地保护工作和确定一批关系全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有计划地实施。
(5) 加强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管理
我国历史悠久,山河壮丽,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之多,为世界罕见。这些都属于国家的,甚至是世界的珍贵遗产。我国政府已多次颁布保护管理文物和风景名胜区的法规。1985年经全国人大批准又签署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承担起了保护人类共同财富的义务。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强化法制管理尤显重要。绝不允许以破坏不能再生的珍贵自然资源、历史文化遗产和环境为代价,来谋取一时的局部和部门利益而铸成千古大错。我们要研究总结国内外保护和管理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的经验,研究在有条件时建立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可能性,将我国的珍贵文化与自然资源保护好和管理好。
(6) 加强对外交流
不断了解国际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时把国外的理论和实践成就介绍给国人,防止拉大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正在加强同国际同行及其专业组织的联系与交流,开展双边的和多边的活动。我们还在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参加国际学术组织。
注:本文为庆祝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40周年代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而作,收入《中国科委纪念文集》。原文刊载于《中国园林》1999年第1期40-42页。
刘家麒( 1932—)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资深会员、《中国园林》顾问编委
王秉洛(1936—2015) 山东烟台人,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曾任建设部城建司副司长、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成员、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园林》杂志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