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风景园林月> 风景园林月

“城市小微绿地与城市更新研讨会”成功举办

日期:2021-05-21  来源:  作者:


2021520日下午,“城市小微绿地与城市更新研讨会”在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一层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研讨会为2021年中国“风景园林月”系列学术科普活动内容之一。

  本次论坛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北京园林学会承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生态保护专委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协办。

  原北京公园管理中心主任助理、高级工程师王鹏训,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园绿地处副处长许晓波,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李倞,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候晓蕾,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景观所所长、高级工程师马浩然,成都公园城市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室主任、高级规划师李艳华,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所所长、教授高级工程师胡峰,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于光宇围绕会议主题“营造有温度的城市小微绿地”,从理论及实践的层面,多维度诠释了近年来国内城市小微空间营建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令听会人员受益良多。


  此次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分设开幕致辞、主题演讲、闭幕总结多个环节。因疫情防控要求,参加此次论坛的线下人数控制在100人左右,线上累计约5000人次收看了此次论坛直播。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付彦荣主持会议开幕式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王磐岩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小微绿地是城市园林绿化服务公众的重要形式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风貌的有效方式。为总结各地成果经验,持续推动城市小微绿色生态空间建设,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和治理水平,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近年来持续开展了城市小微绿地建设研究。本次会议旨在进一步响应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面向提升发展质量和城市聚居环境品质的新发展要求,交流各地成功经验,营造有温度的城市小微绿地环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北京园林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端木岐在致辞中介绍了北京小微绿地建设的成果与特点。他指出,小微绿地建设已经成为北京城市绿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间,北京市相继建成小微绿地460余处,取得了一定成绩。“开窗见绿,出门进园,绿色福祉,美好心情”汇聚成广大群众的美好生活。十四五期间,希望进一步加强同行业和跨行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先进、科学、可持续的建设理念、方法措施,以拳拳之心创造更加有温度的城市小微绿地。


  主题演讲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院长王忠杰主持。


  王鹏训   原北京公园管理中心主任助理、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北京的口袋公园建设

  发言以美国纽约佩雷公园、斯德哥尔摩口袋公园等为例,回顾了口袋公园的百年发展,归纳口袋公园的定义和特点,提出口袋公园具有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绿化活动空间、改善区域环境、提升城市活力和美感、提供科普宣传场所、抵御城市灾害等五个作用。随后,从政府全力推进、专业队伍打造、突出文化主题、全面考虑功能、充分利用空间、讲求艺术效果、引入先进理念等七个方面,对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口袋公园的建设过程和经验进行归纳总结。

  最后,针对进一步提升发展北京市口袋公园建设提出若干建议,如发挥优势、借势发展;深化研究口袋公园;相关部门拓展思维,出台相关标准及技术规范,规范后续管理等。


  许晓波   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公园绿地处副处长

  报告题目:上海街心花园建设实践与经验

  演讲围绕上海街心花园建设情况对其发展背景进行了介绍,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城市街心花园现状,对街心花园的概念、分类、指标等方面提出了上海的理解。

  详细阐述上海在推进街心花园建设过程中运用的工作模式,以及街心花园建设中如何从植物选择与配置、土壤改良、服务设施等方面予以重点关注和考量,从而既形成主题特色景观,又能更好地满足市民的游憩需求。最后,列举分析了上海部分主题特色鲜明的街心花园案例。


  李 倞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行动导向的小微绿地更新途径探讨

  发言分析了小微绿地的特征,以及在提升城市品质和改善社会公共生活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提出要注重小微空间的营造过程与传统规划设计方式的不同,建议采用一系列渐进式规划设计来推进项目的实施,更好的发挥社会重塑的媒介功能。

  以大栅栏梦想花园、金融街盒子花园、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五道口启动区三个项目为例,解析了针对不同的目标,探索行动导向的小微绿地参与式营建途径。


  候晓蕾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

  报告题目: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微更新途径设计探索

  发言基于近年来团队在城市街区以及老旧社区城市更新领域的研究实践,阐述了对城市街区和社区的自发观察、景观更新和营造研究探索,并提出景观微更新的核心思想是关注平民的景观、百姓的生活,运用专业知识对街区和社区空间进行设计和艺术提升。希望通过艺术和设计的提升,微介入地使这些空间得到具有人情味儿的提升和再生,并结合其可持续创新机制,综合探索街区和社区空间的景观复兴之路。


  下半场主题演讲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院长李延明 主持。


  马浩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景观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天地之间——北京崇雍大街景观更新设计

  报告从历史脉络回顾梳理、系统更新设计实践、多方参与共谋品质三个方面展开,系统梳理了以崇雍大街为代表的的北京老城综合环境更新的技术与方法。通过市坊间、街巷间、邻里间三个层次,剖析了从立面、建筑、院落到街道、胡同、节点的多专业复合型更新思路,并强调了多方参与、共治共建在当前城市更新工作中的重要性。


  李艳华   成都公园城市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室主任、高级规划师

  报告题目:成都公园城市“回家的路”微场景营造

  20182月习总书记来川视察,首次提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2020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支持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发言回顾了三年来成都市全面构建公园城市场景营城的政策体系、治理体系、技术体系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作为人们生活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社区绿道是最能体现人民群众获得感、归属感的“回家的路”,以它串联多、小、精的生产、生活、生态微场景集群,极大地带动社区治理、推动街巷更新、激发内生动力,打通“广聚人、精筑城、兴产业” 的最后一环,绘就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美好生活图景。


  胡 峰   广州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所所长、教授高级工程师

  报告题目:用“空间”增加城市的厚度与温度

  发言阐述了5年来广州以绣花功夫探索精细化、品质化的城市建设新思路所开展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其中以小微绿地为重要切入点,用“空间”增加城市的厚度与温度,通过连接公共空间绿色网络,提升桥下空间、社区边角、背街里巷等微小尺度绿地与公共空间,用心雕琢以人为本的构造细节,让小微绿地成为与人发生交流的场所,形成有厚度和温度的城市空间,带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从而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让城市生活更加丰富美好。


  于光宇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

  报告题目:大城小景——深圳市共建花园研究及实践

  演讲从顶层研判到案例实践系统地讲述了深圳社区共建花园取得的成果,以小见大,点明城市发展与共建花园的关系。

  深圳四十年在成就奇迹之城的同时园林绿化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进入存量发展时代,同样面临高品质城市生活持续优化发展的挑战,社区共建花园在此时应运而生。2020年,深圳建成超120个社区共建花园。从顶层研判研究到颁布工作手册,从样板评选到公众展览,深圳以“社区共建花园”为载体持续激活小微绿地。未来深圳计划建成3000个社区共建花园,实现公园城市理想的最后“一公里”,践行高品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在闭幕总结中,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贾建中表示,做好小微绿地建设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积极推进此项工作,不仅能够满足社会高质量发展及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这一对行业而言的全新尝试同样也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带来了新的变化。来自北上广深蓉五地的八位专家基于各地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共治的全新建设模式,此种工作方式无疑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贾建中呼吁广大从业者,在新时期城市建设中,要以“让风景园林深入人心”为目标,在处理好增量与存量关系的同时,积极转变思路,开展深入研究,提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思想、方法与技术,在小微上下功夫,在小微之处见精神。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FLA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园林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