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园林教育>

中国风景园林学的发端(1920s—1940s)

日期:2021-02-25  来源:中国园林杂志  作者:


成玉宁

东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景观学系系主任


全文刊登于《中国园林》2021-01期 P22-25


本文引用格式:成玉宁.中国风景园林学的发端(1920s—1940s)[J].中国园林,2021,37(1):22-25.



摘要:20世纪上半叶,西学东渐的发展给中国传统造园体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相关专业学者在这样新旧交替的变局中开始研究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课程与教育,并积极投身于风景园林实践中,为风景园林学的孕育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大批留学归国的学者接触到现代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与教育,将国外的教育思想与中国传统的造园理念相融合,推动了20世纪初中国风景园林学的发端。

 

关键词:风景园林;中国风景园林学;发端;课程;研究;实践



  庚子赔款之后,以陈植、毛宗良、程世抚等为代表的一批留学归国学者在接触了现代西方风景园林设计思想后,开始在园艺学、林学等相关学科体系中引入风景园林学的相关内容,在中国高校建立了相应的课程。与此同时,以童寯、刘敦桢为代表的建筑学者开始以现代建筑视角研究传统造园艺术,对中国传统园林尤其是江南园林展开调查与测绘,一批院校开始尝试开设风景园林课程,由此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初见端倪。

  现代风景园林学广泛涉及生物学、植物学、园艺学、林学和建筑学等学科,风景园林教育的发端大多以相关课程形式出现于工学、农林等系科,从分散于相关课程到出现相对丰富的课程群,逐步形成了早期的我国风景园林教育雏形。20世纪20年代,受西方教育的影响,先贤们结合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尝试在引入西方教育的同时,探索我国的风景园林教育,此间相关课程主要分散孕育于园艺学、建筑学与林学三大学科之中。1933年,中央大学建筑系发布的《课程标准》中列有“庭园学”科目,至1939年,中央大学建筑系课程大纲中设有“庭院”设计课,农学院的必修课中设有苗圃学、露地花卉学、庭院学及观赏树木学等课程。程世抚将“花卉”与“园艺”两门课程定为金陵大学园艺系的必修课。在讲授“造园学”时,他提出应将城市、建筑、园林当作三位一体的系统,主张整体考虑郊区的自然景色与城市结构。19497月,梁思成先生提出在清华大学成立“营建学系”甚至“营建学院”,营建学院可以设立建筑学系、市乡计划学系、造园学系、工业艺术学系和建筑工程学系等,风景园林教育渐次成形。

  此间的相关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5个领域:中国古典园林、城市绿地、风景区与公园、庭园,以及译著等,代表了这一时期的主要学术研究成果;并且成立了相应的学术组织、出版期刊,掀起了组织学社及造园研究的热潮,推动了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孕育与发展。中国营造学社及其他学者对传统园林与现代都市展开研究,以城市绿地、国立公园、庭园调查与研究、著作与翻译等为代表,整理与出版了一批传统与现代园林典籍,主要有《园冶》《工段营造录》《扬州画舫录》《元大都宫苑图考》《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圆明园遗物与文献》《恭王府沿革考略》《苏州古建筑调查记》《都市与公园论》《国立太湖公园计划》《造园学概论》等。与理论研究相对应,工程实践更是在各地广谱开来,庭院、公园、陵园、国家公园、都市园林绿化以及其他风景园林实践在中国发达地区普遍开展。

  风景园林学科的发端分散于园艺、建筑、林学等学科之中,反映了现代风景园林学多学科交叉的基本特征,也奠定了当代风景园林教育与学科的基本布局。在我国风景园林学诞生之前约40年间,早期的风景园林类课程与实践在借鉴西方现代风景园林教育的同时也兼容了东方造园传统,此间的风景园林教育几乎与当时世界相同步。致力于早期风景园林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代表性人物,如刘敦桢、童寯、陈植、程世抚、毛宗良、陈俊愉等留学国外,将国外的一些思想与理念引入中国,并在建筑学、园艺学和林学等相关学科体系中引入风景园林类的课程,不断尝试探索开办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自此,中国风景园林教育的雏形显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风景园林学科的诞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FLA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园林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