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行业信息

南京绿道:环山、顺水、沿城、连景

日期:2020-07-28  来源:chsla  作者:

前言:

近年来,全国各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指引,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着力开展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绿道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据统计,截至2018末,全国建成绿道5.6万公里,各地相继完成了一大批精品项目,如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上海黄浦江滨江绿道、武汉东湖绿道、广东南粤古驿道等,提供了美丽宜人的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引领了绿色健康的生活风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时,各地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为总结城市绿道建设的成功经验,持续推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建设,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和治理水平,应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安排,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启动了绿道建设研究工作,依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和相关省市风景园林主管部门,进行了优秀案例征集,并针对长江沿线城市进行了重点调研。

在汇总和研究各地案例的基础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将利用微信公众号择选优秀案例进行展示,以更好地宣传绿道建设成果。

 

 

南京绿道:环山、顺水、沿城、连景

(一)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长江穿城而过,还拥有秦淮河、滁河、玄武湖、莫愁湖、紫金山、汤山等风景优美的自然山水资源。南京自古以来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天下文枢,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这些都为南京绿道建设奠定了优良的基础。

2013年以来,南京市按照环山、顺水、沿城、连景的绿道设计理念,一道一方案一特色的精细化标准,已完成绿道建设1100多公里,初步构建了融合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的绿道网络。2019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南京市政府作为城市绿道建设典型受邀参会,向全国介绍“南京经验”。

 

一、    南京市绿道规划建设概况

(一)南京市绿道发展阶段

南京市绿道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2010-2013年为摸索阶段,2012年底南京市编制了《南京市绿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初步确定了市域绿道网结构。2013年起南京市全面启动绿道建设。

2014-2018年为推广阶段,南京市以青奥会为契机,依托代表性自然山水及历史文化资源,陆续建成滨江风光带绿道、环紫金山绿道、明城墙绿道等彰显特色的城市绿道。201710月,南京市发布《绿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绿道建设作为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工作20182月,南京市发布《南京绿道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注重功能、彰显特色”原则,指导本地绿道建设。

2019年之后为特色订制阶段,建设江南江北、闹市乡野,山水城林、环带相接的市域绿道网络。201911月,《南京市绿道总体规划(2019-2035)》(以下简称《规划》)获得市政府批复。《规划》在前两次绿道短期行动计划的基础上,为南京绿道中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契合南北田园、中部都市的城乡空间格局,突出园林绿化特色和文化内涵,有机串联城乡自然、人文景观,发挥南京特有的山水文化优势,打造有景致、有底蕴、有温度、有趣味的自然山水体验道、古都风貌彰显道、人文城市关怀道、多元南京活力道。


南京绿道发展阶段



南京市域绿道总体布局图

《规划》以慢享金陵绿道,畅游美丽古都为愿景,落实南京市山水绿地骨架,系统契合城市空间特征的绿道网络。


以江为轴,以河为脉;以墙显胜,以郭定城;以绿连郊,以道串园

 

《规划》在对南京市现状绿道体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江南一江三环,四廊衔一网、江北一江两环,两廊衔一网的绿道结构。


南京市域形成江南江北相对独立、环带相接、串点连景的绿道结构

《规划》还提出了绿道分级分类规划和风貌引导规划。


南京绿道分级分类体系

 

(二)南京市绿道总体规划特点

第一,脉络梳理,锚固城市生态本底。《规划》以南京城市外围的蓝绿生态空间为基础,通过绿道体系有效串联了蓝绿生态斑块,促进了外围生态斑块与城市内部绿色空间的有效衔接,锚固了南京市域生态网络。

第二,蓝绿交织,契合绿地系统格局。《规划》以南京城市外围的山水空间为绿道重点串联的生态资源,以大型综合公园、专类公园、滨河带状游园为城市内部的重要绿色开敞空间,以水为脉,构建了碧水链翠珠的市域绿道格局。

第三,文绿结合,传承多元文化底蕴。《规划》串联了各级古迹遗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古镇古村,彰显了南京十朝都会的历史底蕴;联通了各色文化旅游项目、文化艺术场馆、乡村旅游项目等,彰显了现代南京都市风貌、南北田园景观,打造既优雅又具亲和力的城市气质。

第四,以人为本,提高绿道的便利性。在充分考虑安全性的前提下,《规划》更加注重绿道的可进入性和便利性,强化规划绿道与轨道交通系统、城市公交客运系统、水上客运交通系统等交通设施的衔接;同时,遵循人性化的指导方针,在绿道配套设施、标识系统、应急救助系统等方面均提出了建议,有利于建设实施、方便市民使用。

第五,多规协调,提升建设可实施性。《规划》与各类规划进行了充分对接,一方面有效避免了规划绿道与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殡葬设施等邻避设施,以及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等高等级交通的交叠;另一方面通过与文化、体育、历史名城保护等多个专项规划的衔接、互为反馈,更有利于规划目标的实现。

第六,综合利用,发挥绿道的带动效应。《规划》高度重视绿道体系综合效益的发挥,重视培育绿道衍生产业,将绿道及服务驿站的设置与城镇休闲服务产业相结合,与特色乡村、田园综合体相结合,与各类景区、旅游度假区相结合,通过绿道带动人流、提升区域知名度,从而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新动能。

 

二、    典型案例

(一)滨江风光带绿道:保护长江生态,激发城市活力

1.  绿道概况

南京是长江下游唯一跨江发展的城市,两岸沿江岸线总长近200公里。为发挥独特的地理区位、大江风貌和人文自然优势,南京市自2013年起开始滨江风光带建设,将长江三桥至二桥段滨江岸线打造成彰显滨江城市形象和活力的核心岸段。通过动迁拆违,整合岸线资源,让出景观空间;通过防洪设施改造,提升城市防洪能力;通过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展现大江风貌和山水城林特色;同时构建陆地、水上交通系统,配套观光、运动、休闲设施,打造出集旅游、观光、商务、休闲为一体的滨江新岸线。

滨江风光带全线规划建设了长约60公里的滨江绿道,沿途设有55个驿站,串联24个旅游景点,与9条公交线路、2个地铁站点无缝对接。目前已完成了52公里。其中江南滨江绿道38公里(含江心洲12公里),江北滨江绿道14公里。其中南京生态岛滨水景观带(大江侧)项目荣获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区风景园林奖2018年度生态多样性类项目杰出设计奖。

2.  绿道建设特点

绿道建设控制江滩开发,避免对原生地形地貌、植物等的破坏,尽可能地保留江滩上原有的柳树等乔木。江心洲绿道根据长江水位不同阶段的特征,在堤坝不同位置选用不同生态植被组合,汛期会被淹没的区域选用了根系发达的耐水湿固土植被;同时突出地带性观赏草以及宿根类地被组合,营造了生态野趣的低维护景观。江堤迎水坡采用石笼与联锁块护坡等生态技术,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水生物种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对长江岸线的保护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滨江绿道建设与岸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紧密结合,立足现状条件及沿线环境,结合滨江风光带不同段落的主题,展现出不同风格。临江栈道展现大江风貌,蜿蜒于滨江绿地中的绿道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绿道串联代表性自然及人文资源节点,彰显城市形象。江南滨江绿道串联金陵图书馆、艺兰斋美术馆、郑和宝船遗址、渡江战役胜利纪念馆、阅江楼等人文资源以及滨江公园、绿博园、宝船遗址公园、大桥公园、幕府山、燕子矶公园、二桥公园等绿地。江北滨江绿道串联绿水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青奥体育公园、浦口公园、青龙绿带、浦口老火车站历史风貌区等。




与滨江绿地融为一体的绿道


 

江心洲绿道旁的粉黛乱子草


    (二)南京环紫金山绿道:风景名胜区山麓绿道

    1.绿道概况

    紫金山又称钟山,位于南京市域中东部,是江南四大名山之一,有“金陵毓秀”的美誉,是南京名胜古迹荟萃之地,国家5A级景区钟山风景名胜区位于紫金山南麓。

    环紫金山绿道主线规划总长度约25公里,一期工程沿山体南麓和东麓建设,二期工程沿山体北麓建设。除主环线之外,还设置了联系地铁、公交站点等的连接支线,实现与城市交通的无缝衔接,满足广大市民休闲健身的需要。绿道建设采用改建和借道两种方式,充分利用景区内现有道路。绿道沿线植被条件较好,绿道游径两侧2米范围内进行绿化补植及景观提升,沿线设置绿道标志标牌。

    环紫金山绿道沿线自然人文景点众多,有琵琶湖、明城墙、下马坊、美龄宫、梅花谷、博爱园、体育运动公园等,还有明孝陵博物馆、南京十朝历史文化展览馆、民国邮政博物馆、南京地震科学馆等展馆。绿道驿站结合公园及公共建筑设置,提供休憩、饮用水、卫生间等便民服务。


 

环紫金山绿道平面图

                                                                  

    2.绿道建设特点

    第一,利用老旧和现有道路改建。环紫金山绿道多利用市民爬山踩出的小路、废弃不用的老旧道路以及现有景区道路改建。绿道所有主次入口与周边交通系统互相连接,以便游客能方便快捷地到达绿道。环紫金山绿道采用红色透水混凝土铺装,不仅透水、防滑、耐磨,为使用者提供安全舒适的骑行空间,而且通过铺装材质区分绿道与景区其他道路系统,形成绿色的自然景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第二,配置乡土植物群落。注重保护山体的原生环境,最大程度上恢复乡土植被。在现状乔木与灌木资源丰富的地区,补植地被植物。而在现状植物较为稀疏的地区,广泛地种植香樟、银杏、榉树等,形成丰富的植物群落。

    第三,设置人性化的标识与服务设施。环紫金山绿道坡道很多,最大的坡度达到8%,最小的也有5%。为了防止危险的发生,在坡度较大的地方设置警示标识牌,对前方的路况和注意事项进行告知。此外,绿道出入口及沿线还有很多标识牌,提供周边景点、服务设施、出入口位置与距离等信息,方便市民游客更好地规划行程。

 

环紫金山绿道

  

市民在环紫金山绿道散步

    

    (三)南京明城墙绿道:依托世界最长的古代城垣建设

    公元1366年,明朝定都南京,利用南唐都城的南面和西面城墙扩建成明都城城墙,由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组成。宫城与皇城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方形布局,京城和外郭则顺应自然山水走势,呈现不规则形态,成为中国古代都市建设史上的一个特例。如今通常所称的“南京明城墙”为京城墙,全长35.267公里,其中地面遗存25.091公里,遗址部分10.176公里。南京明城墙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高14-26米,宽7-19.75 米(最宽处达30 米)。城墙外环绕着护城河,现存31.2公里,城墙与护城河间距最宽处为334米,最窄处为9米。南京明城墙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设施、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是中国礼教制度与自然相结合的典范。

    1988年,南京明城墙全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持续推进明城墙本体的保护与修缮,加强周边环境整治,进行了明城墙风光带、明城墙绿道及明城墙沿线城市设计等工作。2014年明城墙实现全面开放,融入城市生活,成为百姓看得见、到得了、摸得着的“民城墙”。2016年明城墙被列入国家级申遗备选项目,环城七十里的“古城项链”将城市地标、风景名胜等串联成线,以多元、开放、亲民的崭新面貌向世界展示山水城林、古今辉映的大美金陵。


 

明太祖所建南京皇都城垣与外郭形势略图

    

    1.绿道概况

    明城墙绿道包含城墙内外两条路线,全长约25公里的外侧绿道于2014年贯通,全长约18公里的内侧绿道于2018年底贯通。绿道大部分段落依墙而建,城墙缺失的部分主要结合城市道路建设,便于市民及游客感受明城墙的全貌。内外绿道互为呼应,在城市道路以及城墙拐弯、城门处互相串联,构成了完整的明城墙慢行绿道系统。

    明城墙绿道结合依山而建的城墙和作为护城河的内外秦淮河,蜿蜒起伏,与南京的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连接沿线各类绿色开敞空间,形成了一个连续的生态历史景观带,具有生态、游憩、交通、历史遗产保护以及美学等功能。明城墙绿道强调对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是老城区绿色休闲空间的有效补充,提供了近距离感受城墙的新途径。

 

南京环明城墙绿道引导图

    2.绿道建设特点

    明城墙绿道建设与城墙沿线城市更新及环境整治工作结合,加强了对明城墙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升了开放度与参与度,体现了生态便民的文化内涵。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构建沿城墙的立体休闲游览体系,兼顾城墙上下的不同体验。以城门为节点,加强城墙内外侧绿道、绿道与城市慢行系统之间的衔接,同时通过登城口加强城墙上下的垂直交通联系。一方面考虑游人在城墙下的感受,另一方面考虑游人在城墙上的鸟瞰效果,合理布局绿道游径,在空间允许的前提下丰富线形变化,避免单调。

    第二,绿道建设伴随城墙沿线用地的梳理与公共空间的提升,立足周边环境采取不同的方式。在护城河绿带、玄武湖公园、钟山风景区等条件较好的段落,主要对现状步道加以串联,提升绿地环境。在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城墙内侧绿道建设与旅游景区及城墙下的山体绿化深度融合。一些临近居住社区的段落,结合绿道建设对沿线建筑围墙等进行外立面改造,重新梳理车行、人行路线及停车区域,解决老城区居民停车难的问题,贯通行车路线。

 


 南京明城墙绿道实景照片

    

    三、结语

    南京绿道串联宜人的生态景观,凸显山水城林特色;融合精彩的文史资源,展现六朝古都风貌;承载丰富的市民活动,打造绿色健康生活。南京绿道建设主要有以下成功经验:

    第一,规划先行、精准施策。编制短期及中长期规划,结合南京绿地系统、历史文化名城、空间特色、旅游发展等相关规划,并将绿道建设任务列入年度城乡建设计划,稳步有序推进。2013年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结合明城墙沿线绿道试验段建设经验,编制《南京绿道规划建设导则》和《南京绿道导视系统实施导则》,2018年修改完善形成《南京绿道规划设计导则》,指导全市绿道规划建设。

    第二,优化格局,彰显魅力。南京绿道将有代表性的山川资源、文化遗迹、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串联,加强绿道与滨水蓝道、文化步道的串联整合,形成结构性绿色开放空间体系,促进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水平提升。滨江风光带、环紫金山、明城墙沿线等绿道与市民休闲及城市旅游紧密结合,成为彰显南京城市魅力的新名片。未来南京市将积极延伸绿道网络,串联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第三,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南京绿道建设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条件,避免大拆大建,因势随形、因山就势,不强调统一的形式,更关注实际效能的发挥。选择合理的铺装与绿化方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环山绿道充分利用现有登山路,尽量减少植物伐移;滨江绿道依托江堤建设,符合河道蓝线管理要求并易于近距离体验滨水风光。注重绿道可达性,结合交通节点及居住区布局绿道出入口,完善沿线服务设施及标识系统,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健身、商业等设施,更好地为市民服务。

    

    文字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孙莉提供,部分文字及图片引自南京市园林绿化局网站及“南京绿化园林”微信公众号。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FLA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园林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