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园林》> 编辑出版

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周礼》营国制度中的山水风景意象及其历史影响研究

日期:2020-05-12  来源: 《中国园林》  作者:



辨方正位,体国经野

——《周礼》营国制度中的山水风景意象及其历史影响研究

Identifying the Region and Rectifying the Order, and Shaping the Cities and Countryside—Study on Landscape Imagery and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Capital Construction System in Rites of the Zhou


风景根治于权力和知识的关系中,是“文化编码的巨大网络”。对风景的多重视角研究,有利于揭示其背后隐藏的社会性基础。以关注城市与自然关系为核心命题的“山水城市”理想概念,是人居环境学科群对古代城市与山水相融风景的普遍代称。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山水城市风景形态,找到中国古代城市营建与山水相融的知识体系、核心风景意向及其实践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成形于古代城市建设制度化定型关键阶段——先秦时期的《周礼》,作为第一部系统记录国家政权组织机构及其职能的专书,涵盖了大量有关自然资源评介与利用的规制,以及山水审美意象和空间组织的记述,是丰富山水城市社会性基础的重要依托。因而,本文基于《周礼》社会政治背景的认知,从自然山水要素与其管控信息的整理中,提取中国营国思想启蒙时期“城市与自然”的风景意象和空间关系,从而为多重视角地丰富中国山水城市风景文化图式的理论原型,完善山水城市营建的空间实践途径,提供历史经验的借鉴。



1



《周礼》中“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的开篇之语,显现了以土地作为政治统治之根本的特性,并通过治理土地,建立空间秩序,进而形成人文秩序的传统。而背后则是以“血缘型封疆制度下的差序都市国家体系”“‘国-野’同质的土地权属与产业基础”为重要的社会基础:通过血缘型封疆制度,形成了五服的差序都市国家层次(图1),以及九畿、九服华夷之辨的“天下”概念(图2)和王室权威从中心向外围扩散、渐次减弱的空间格局(图1),并确立了差序的政治与礼乐制度以及包含山水空间秩序在内的国家政治秩序;同样,血缘型封疆的差序邦国体系,推动了以周天子和诸侯为代表的“国有”土地制度,奠定了国野一体的土地管理和营国制度,促成了“国”“野”在自然山水资源评介与空间划分上的整体性(图3、4)。


△图1 《周礼》王畿空间秩序示意图


△图2 《周礼》天下九服空间秩序示意图


△图3 《周礼》郊甸行政单位示意图


 △图4 《周礼》国中(城)空间结构示意图

正是立足于以上社会基础,形成了《周礼》中“辩方正位,体国经野”的空间管理策略和风景意象。



2



“辨方正位”是通过王城、宗庙的择址及相应的天地、山川祭祀制度,确立王权在差序城市国家的绝对中心地位,从而建立符合这样政治秩序的自然秩序。其中“辨方”是指对地理空间的识别与建构;“正位”则是指礼仪制度的规范与实践(图5)。以自然山水为主的地示祭祀上的差序权力与祭祀仪式,是《周礼》将自然山水纳入政治秩序的重要步骤。而九镇、五岳及其他大山大川的识别和神性建构,是地示祭祀体系建构的基础(图6)。



△图5 《周礼》差序祭祀体系


△图6 禹贡九州山川之图


“体国经野”则是城乡土地区划及生产、生活管理的关键策略,通过“土会之法”与“土宜之法”来评价自然山水资源,利用“任土之法”和“形体之法”划分城乡空间秩序和规范生产、生活设施,是《周礼》城乡空间治理的主要方法。



3



不仅如此,《周礼》“辨方正位,体国经野”中所蕴含的风景意象、景观要素、组织方式等认知结构,在后世的建设实践中广泛同化,奠定了中国古代山水城市的民族性风景文化图式。并在融合了不同历史阶段的风水、意境、教化等风景审美后,在不同自然限定条件下适应性异化,一直活态发展。



“地中”图式与神性“城-景”空间秩序建构

1)“辨方正位”明确的四方、五岳、九镇和王城择“地中”的关系,奠定了都城选址和五岳四渎为代表的疆域名山大川的空间关联机制,并随着历代疆域变化而动态调适,影响了中国国土风景秩序的认知和名山大川风景的评价、建构(图7~10)。


△图7 周礼镇山及泽薮体系


△图8 秦十二名山及大川体系

△图9 北宋岳镇海渎体系

△图10 清代岳镇海渎体系


2)模范于西周王城“求地中”的天下山水风景秩序,后世都城与州府城也以山川为骨架,建构城市“求中”的“城市-自然”空间秩序,推动了以山镇、四方为风景意象,以中轴、四望、八景为组织结构的山水城市文化图式。


3)此外,《周礼》山镇概念在后世的影响,还表现在“城市-自然”一体的南北中轴风景建构,如秦咸阳城的南北中轴风景建构。而在州府城市中,这样融入山镇的南北轴线也是基本的理想模式,如慈溪古城的山水空间轴线(图11、12)。


△图11 南宋《宝庆四明志》中的慈溪县治图


△图12 慈溪古城山水空间轴线体系示意图



“国野”图式与“城-郊”山水风景组织

1)基于《周礼》中五沟制度和用水之法,在后世南方以稻作为主的农耕形态下,得以进一步发挥,促进了南方以陂塘、堰坝、圩田等要素组合的城乡水利形态。并围绕水利形成的湖池、河渠,成为城郊风景建设的重要依托,如余杭南湖的城郊山水风景(图13-15)。


△图13 南宋余杭南湖水利图


△图14 南宋《咸淳临安志》余杭县治图


△图15 清光绪《南湖考》余杭城郊风景图


2)除此之外,《周礼》中的亭馆、食宿等设施的定式,也成了后世城乡道路、码头休憩、迎送点营建的风景文化图式,促进了驿路、码头的山水风景挖掘和游憩景点建设。



4



“辨方正位,体国经野”的城乡空间管控策略,也成为后世都城、州府营建的模范策略,促进了中国大地上众多蕴含丰满人文价值和优美风景的山水城市形态展现。而当前作为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目标——公园城市,也普遍认同从中国原型文化中的借鉴与突破。因而,对《周礼》山水风景意象及其文化图式的研究,有利于深化山水城市形成之初的要素组成、空间结构及组织管理等核心内容,也可为当前山水城市、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基础性的历史经验借鉴。


图片出处详见原文。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FLA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园林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