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盆景赏石> 园林百科

盆景艺术的形成,与“观生意”的哲学密切相关

日期:2020-04-27  来源:芒种风向标  作者:

     “生意”是中国盆景的灵魂。庭院里,案头间,一盆小景为清供,稍近之,清心洁虑,细玩之,荡气回肠。勃勃的生机迎面扑来,人们在不经意中领略天地的“活”意,使人感到造化原来如此奇妙,一片假山,一段枯木,几枝虬曲的干,一抹似有若无的青苔,再加几片柔嫩娇媚的细叶,就能产生如此的活力,有令人玩味不尽的机趣。

    明代盆景理论家吕初泰说:“盆景清芬,庭中雅趣……萦烟笑日,烂若朱霞。吸露酣风,飘如红雨。四序含芬,荐馥一时,尽态极妍。最宜老干婆娑,疏花掩映,绿苔错缀,怪石玲珑。更苍萝碧草,袅娜蒙茸,竹栏疏篱,窈窕委宛。闲时浇灌,兴到品题。生韵生情,襟怀不恶。”①明文震亨是一位对盆景很有研究的艺术家,他说:“吴人洗根浇水竹剪修净,谓朝取叶间垂露,可以润眼,意极珍之。余谓此宜以石子铺一小庭,遍种其上,雨过青翠,自然生香。”②几根绿竹,数枚石子,经过艺术家的神手,就赋予了它生香活态。清康熙时园艺学者陈淏子的《花镜》是盆景艺术的重要著作,其中有言:“若听发干抽条,未免有碍生趣,宜修者修之,宜去者去之,庶得条达畅茂有致。”③所谓“条达畅茂”,就是儒学所说的生生之条理。

    一盆清供,取来一片山林气象,招来几缕天地清芬。小小的盆盎中,有了自然的“生香活态”,有了天地的“生韵生情”,有了生生而有条理的机趣,既尽天“情”,又显天“理”。中国哲学家所说的“翳然清远、自有林下一种风流”的境界,就在小小的盆景中实现了。盆景艺术家创造的不光是眼前所看的物,一个与人无关的瞻玩对象,而是创造出一片与人的生命相关的世界。盆景就是人“生命的雕刻”,艺术家创造一片活的宇宙,是为了展现玲珑活络的心灵。

    中国哲学是一种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强调“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的最高德行就是创化生命,天地间的一切都贯穿着生生不已的创造精神。盆景也受到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盆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种类形成在宋代,盆景的诸种形式到了两宋时期已经具备,盆池、盆花(如盆梅)、盆山(即山水盆景)等植物盆景和山石盆景都已进入成熟期。宋代经历了儒学的复兴,融会道禅哲学的理学和心学先后产生,而盆景艺术发展成为人们广泛喜爱的艺术形式,与这一哲学思潮密切相关。

    宋代哲学家多强调“观天地生物气象”对于心性修养的重要性。宋代哲学家普遍重视盆池、盆栽和盆景艺术,因为他们把这当作“观天地气象”的手段。周敦颐“窗前草不除”,要借此“观天地生物气象”。他有《盆池》诗云:“三五小圆荷,盆容水不多。虽非大薮泽,亦有小风波。粗起江湖趣,殊无鸳鸯过。幽人兴难遏,时绕醉吟哦。”④他在盆池的“风波”中吟咏,领略天地生生的趣味。强调“万物之生意最可观”的程颢,将“观生意”落实到平时的行为之中,他的弟子张九成记载道:“明道先生书窗前有茂草覆砌,或劝之芟。明道曰:‘不可,常欲观见造物生意。’又置盆池蓄小鱼数尾,时时观之,或问其故,曰:‘欲观万物自得意。’”⑤庭草之茂,可见生机勃勃;游鱼之乐,更见心灵的自得。南宋朱熹酷爱盆景,尝做一山水盆景,置于熏炉前,山水在烟云中缥缈。他有诗道:“清窗出寸碧,倒影媚中川。云气一吞吐,湖江心渺然。”(《汲清泉奇石……因作四小诗》)宋代哲学家将盆景作为观天地生生气象的工具,对中国盆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元代以后的很长时间里,理学是一种官方哲学,它对盆景生意的关注,成为盆景艺术发展的重要思想支撑。

    中国盆景作为独立艺术的确立,就是在重视“生意”的哲学氛围中产生的。盆景的制作,以突出“活泼泼”的生命精神为根本。盆景作为案头壁间之作,与人朝夕相伴。盆景不是外在山水景物的替代品,而是将世界的“绿意”引到案头,置人心间,使人窥通造化的生机。小小的盆景让人体会到无往不复的变化之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FLA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园林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