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绿色大都会

日期:2016-10-11  来源:《中国园林》  作者:

关键词:风景园林; 绿色大都会; 评论; 市区绿化; 郊区绿化; 教育及社区参与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Green Metropolis; Comments; Urban Greening; Greening in the Countryside;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摘要: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市区绿化方面,有扮演着绿肺角色的市区公园、新发展的新市镇公园及经过复修的新市镇绿化景观、以“密植法”大量种植开花植物于主要道路两旁、采用可移动花盆等种植方法及在人造斜坡的美化工作等;在新界绿化方面则主要包括作为康乐、保育、教育及游憩活动用途的郊野公园和湿地公园;在教育及社区参与方面,则有各项的学校及社区绿化活动。为了加强现有的市区树木的管理,正在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树木资料库。

Abstract: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d the current greening efforts in Hong Kong. In the urban area, there are urban parks serving as green lungs and newly developed or recovered parks in the new towns. Flowering plants are extensively planted, using "close planting" strategy to create visual impact along roadsides, while movable flowerpot planting is used and man-made slope beautified. In New Territories, country parks and wetland parks help to conserve native plants and animals, and to provide a place for recreational, educational, and tourism activities.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greening activities are widely promoted in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To enhance the management of the trees in urban area, a computerized tree inventory system is being developed.


内容:

    2 市区绿化 香港市区面积约占全港陆地总面积的22%。面对地少人多的根本问题,香港政府亦在市区仅余的空间,致力推行绿化种植工作。在市区内,绿化种植工作主要是在公园、新市镇、道路两旁和人造斜坡的种植地带。

    2.1 市区公园 香港市区不断地向城市化发展,不断盖建房屋,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但为了增加市区绿化用地,创造城市绿色空间环境,政府在市区内尽力拨出土地,建设大面积的绿化带和具规模的主要公园及其他小型休闲用地。其中在香港岛有香港公园(8.2hm2,图12)、香港动植物公园(5.4hm2)、维多利亚公园(17 hm2);在九龙区有九龙公园(13.47hm2)、九龙仔公园(14.99hm2),寨城公园(3.1hm2)、摩士公园(17.86hm2)及荔枝角公园(8.15hm2)(3)等,这些公园在香港岛及九龙市区起着城市绿肺的作用,为市区保存了大片绿化用地。位于香港岛的香港动植物公园是香港最早期的公园,建于1871年,坐落于中区商业中心。收集植物约有1000个种类。该园位于半山处,生态系统完善,能容纳较多野生生物栖息,承担了自然保育任务。另外,公园的植被与山上植被接连,从太平山至红棉道、香港公园及香港动植物公园直达海旁的遮打花园形成一大片绿化带。地处九龙区的九龙公园,位于尖沙咀高楼大厦密布的钢筋混凝土森林中。前身是一所军营,改建后成为一个具备多元化休闲康乐设施的公园。园内广种植物,保留很多大树,为许多野生鸟类提供一处理想的栖息地;据统计有超过90种野生鸟类曾在公园内栖息。

    2.2 新市镇的绿化 在规划和发展新市镇的过程中,香港政府就如何保护新发展区内的天然园境,以及如何提供一个完善的景观架构等问题,均予以审慎考虑。新发展区的其中一个基本景观要素是按照“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的建议,提供室外康乐休憩用地。香港政府分多个层面来提供休憩用地,大型市镇公园,如沙田公园和屯门公园等的服务范围较广,并附设多种设施;其次是临舍休憩用地,主要为临近的居民服务。 此外,香港政府亦致力推行新发展区的景观复修工程,其中包括在采泥区及受侵蚀地区的造林计划。借适当的造林技术,复修地可于数年内恢复自然绿化景观。就此,香港政府每年种植的树木超过100万株。

    2.3 道路绿化 香港的市区范围地少人多,在繁忙的街道上,行人活动的空间尚嫌不足,加上地下存在不少公用设施,例如水、电、通讯和煤气管道等,可供种植的地方不多。城市里高楼大厦林立,狭窄的街道上,日照的时间相对较少,并且闹市中汽车排出的废气,不利于植物的生长。要在早期开发的市区推行绿化,例如中环、油麻地、旺角等地区,难度很大。

    为解决上述问题,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以下简称康乐文化署)在配置植物时,多选用开花品种例如大花紫薇、火焰木和洋紫荆等,以增加观赏价值。种植形式亦以乔木作为结构性植物,并同时使用灌木丛林和地被植物,以建立中层和接近地面的植物层,提高绿化面积,达到立体绿化效果。为加快实现这一目标,康乐文化署采用了“密植法”,将株距由从前的5m缩短至3m。在人行路或道路上,如果因为受到地下设施的限制不能开设树穴或花床,则放置大型花盆以供种植小树和灌木。康乐文化署正尝试摆放花盆,种植攀援植物,美化道路环境。康乐文化署还利用市区内的空置政府用地,加强绿化,以美化附近环境。

    为配合长远的道路绿化计划,在新市镇或新建的公共建设项目中,香港政府将会加强规划绿化设施,以提高市区绿化的标准。其中包括:在新建道路两旁的人行路侧,尽量提供一条宽3m并远离地下公用事业设施的种植地带,避免维修地下设施时工程对植物造成破坏;人行道与车路之间,需预留种植空间,用植物将人行道与车路分隔,改善环境。如道路空间不足够建设花槽,亦会预留适当空间种植行道树。新建的人行天桥,将于两旁增设花槽,种植攀援植物,增加横跨道路上的绿化。花槽设计将包括安装灌溉系统和预留通道,以方便日后进行植物养护的工作。现在很多人行天桥两侧,设置花槽以供种植。在维多利亚海港两旁的海滨长廊,也将加强美化工作。

    2.4 斜坡绿化 香港山峦起伏,加上过去50年间不断兴建大厦和发展基建,制造了许多人造斜坡,数量约有54 000幅。随处可见的斜坡已成为香港市民居住环境的一部分。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建成的人造斜坡,其设计并不太注重美观。过去所采用的传统巩固及护土工程方法,是在斜坡修建后,在表土上铺上一层薄的灰泥,以防止雨水渗透,因此其外表不太美观。自20世纪8090年代,在部分防止山泥倾泻的工程项目中,开始加入一些绿化元素。方法是利用混合纸浆、染色剂、草种和液肥喷注入斜坡表土上,待草种发芽后便植根在斜坡之上,以固定泥土,同时达到绿化美化的目的。

    近年来,香港政府为了令人造斜坡的外貌看来更自然及与周围环境融合,进一步推行绿化斜坡的政策。以前简单的喷草方法只适用于比较平缓的斜坡上。在较陡峭的斜坡,通常会使用喷浆混凝土做护面。但随着斜坡绿化技术的改进,如今已可以在较陡峭的斜坡面加上防侵触保护垫及保护铁网,然后进行喷草工程。在斜坡绿化工程中,除了要达到美观的效果外,亦考虑到植被的生态价值。因此,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尽量多采用适宜在斜坡上生长的本土植物,如大头茶(Gordonia axillaris)、车轮梅(Raphiolepis indica)、山指甲(Ligustrum sinensis)及鸭脚木(Schefflera heptaphylla)等。

    20002010年,延续十年防止山泥倾泻计划中,本港将会巩固2500幅政府斜坡。在这项防止山泥倾泻计划中,将会尽量创造种植机会,进行美化种植工程,以达到绿化斜坡的目的。此外,香港土方工程处亦已于20009月出版了“人造斜坡及挡土墙之环境设计及生物工程技术指南”,为专业人员提供详细的斜坡绿化技术指引,以提升斜坡工程的绿化水平。这本指南篇幅达146页之多,图文并茂,由一班资深的土方工程师及环境师所撰写,是一套较完善的参考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FLA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园林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