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是园林的主体———朱有玠大师园林设计思想和实践

日期:2016-10-11  来源:《中国园林》  作者:

 

关键词:风景园林; 自然; 评论; 立意; 传统文化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ture; Comments; Conception; Traditional Culture

摘要:文章介绍了朱有玠大师的园林设计思想,对其具有代表性的主题园林的表现手法、创作特征作了剖析和介绍。

Abstract:The article introduces Master Zhu You-jie'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theory and analyzes the represent methods and creative characters of his theme parks.

 

    内容:

    朱有玠先生出生在浙江黄岩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末的进士,自幼受到家庭文学思想的熏陶,培养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浓厚兴趣,熟悉诗词歌赋,喜爱书画(图1),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喜爱和热情,伴随了他成长和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学时代在上海就读,春秋外出游玩时常去的两处是景色优美而风格各异的苏州和杭州。苏州的明、清园林和杭州秀美的西湖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对中国园林的初步认识亦始于斯,较之苏州园林的纤美繁琐,他更喜欢杭州自然风光的开阔。并油然引起了将苏州园林的那种多层次、多变化的诗情画意和杭州的开阔天然景致结合的憧憬和情怀。他本科就读金陵大学园艺系,曾师从汪菊渊、程世抚先生等先辈,对于植物栽培技术、园林艺术、城市绿地规划等都有了系统的学习。

    1949年起到南京工作,先后在城建局园林处、园林局、园林规划设计院从事园林绿化规划设计。解放前南京已有了初步的城市绿化规划,但战争对原有城市绿化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加之战后经济的萧条,一片萧瑟景象。虽然城市本身有山有水,山水格局明媚,且有明初城墙为代表的诸多文化遗迹,但就绿化系统而言,基本上是空白状态,而旧城以外更以荒山居多。建国初期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全面学习苏联,在经济实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美观”。朱有玠先生通过学习苏联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经验,将自己的目光从单个公园、园林设计放眼到了城市范围的绿地系统等更大的范畴中去。结合南京当时的情况,和他的同事们共同提出了“先绿后好”的指导原则和“点、线、面”系统结合的处理方法。将城市基础绿化搞好,为以后的城市建设改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植被资源。而“点、线、面”系统结合则保证了在有限经费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进行绿化工作,使有限的城市绿地在改善城市环境中发挥更大功能。他参与或主持了当时南京多项的绿化规划、公园规划、荒山绿地建设等工程项目。如城市主要道路绿化,中山陵后山、雨花台、九华山、小红山等荒山绿化,玄武湖的第一次规划和设计,莫愁湖规划,绣球、浦口等新公园规划设计与烈士陵园规划设计等。当时全国的绿化设计规范尚未形成,也没有统一的园林制图标准,而城市基础信息如地形图等又极度匮乏,在图纸不足以表达的情况下,大部分工作是在现场完成的。勘测、构思、选种、种植、监理、施工贯穿了设计的全过程。在这种特殊条件下,朱先生不断地学习研究,丰富知识,磨炼技艺,反复实践。经多方合作和近十载的共同努力,南京真正开始成为一个美丽的山水城市。在1958年全国城市绿化工作会议上,当时的城市建设部认为南京的绿化成果居全国领先地位。朱先生还参与了兄弟城市的建设,如1966年西安市的道路绿化规划、苏州市绿地系统规划、唐山重建绿地系统规划、太湖风景区规划,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绿化调整等。而朱有玠先生也由于他杰出的贡献和不懈的精神而在1989年荣获建设部授予的园林设计大师的殊荣。

    1

    设计思想

    在设计思想方面,朱先生尤为重视以下3点:一为立意,二为传统文化,三为体宜因借。

    立意是设计的灵魂,“无论是中国艺术还是外国艺术,都反对简单的模仿”,要想在园林艺术上有所成就,首先就要在立意上做足文章。好的立意有两个重要基础,一为对原始自然条件充分了解;二是熟悉先人的事例,知道如何继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设计的底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就大势而言,为公众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是绿化设计的主体,在这方面,先行的西方当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是对原有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设计中的中国味诗情画意的流露无疑可以使设计作品特色更加鲜明,更容易为人接受。他认为“中国园林最鲜明的民族特色是园林中意境的创造,而意境的创造,必须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诗情’与‘画意’将传统的审美观与自然景物作密切的结合,达到‘情与景融,天与人合’。”

    体宜因借是中国园林设计著作《园冶》中的重要观点,体宜指设计要得体,要根据功能和社会要求来决定规模和形式;因借指注重自然条件限制的同时,善于利用已有的自然条件丰富景观。体宜因借是对因地制宜的发展,将社会规范、审美心理等也纳入设计构思的范畴。

    在对园林及园林艺术的认识方面,他曾于《自然审美与生态效应》一文中写到:“园林具有大自然母亲的一切优良天性,同时又兼具人文的艺术品格”。所以“园林艺术的基本性质是属于自然境域的艺术……”它是依靠自然物如:山水泉石、娇花芳草、文禽蛱蝶、茂林修竹等等所固有的美,与自然现象如季节、朝暮等时序的变化,飞雪、迷雾、骤雨、初晴等气象变化,生长、荣枯、爱恋、成熟等生命现象,所综合表现的动态美来体现的……既然园林艺术是以体现自然美为主的艺术,园林是在自然美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艺术创作,因而“中国园林的形式美也好,意境美也好,它的艺术处理,莫不以自然条件与自然变化为依据和出发点”。园林的规划与设计,必须“凭借自然物与自然现象所表现的色、态、声、质感、光影、空间层次、时间序列来达成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以及动态的季相韵律与静态的丘壑构图间的艺术统一”。

    朱有玠先生文学历史功底深厚,言谈中颇多诗词典故,不但活跃气氛,而且有理有据,更使得他设计目标明确;同时,他书法和绘画也有一定的造诣,这些使他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在设计中,朱先生一直非常重视文学艺术、绘画和园林创作之间的联系,他说过“诗、书、画中自有园林创作的源泉”。诗、书、画蕴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中许多美的事物,它们为园林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可激发设计者的创作灵感。

    2

    设计实例

    2.1

    南京药物园

    将重视自然的思想贯穿于数十年的园林工作生涯,凭借恰当的立意,通过多变的手法,造就了朱大师一个个与众不同的设计作品。19781979年间,他主持设计并施工建成的南京药物园(现名情侣园)就是他重要的实践成果之一。该园的定位不同于一般的药圃,而是通过选种“双高”(药用价值高,观赏性高)的植物,营建一个具有科普意义的观赏园林。从该园的规划构思到一系列景观的设计,均是围绕着“药用植物观赏”这一主线展开的。同时,发掘和融入了部分传统文化要素。药物园在整体布局上,采用了江南自然山水园的格局,环境空间的组织与划分,尽可能利用原有起伏的山丘,蜿蜒曲折的小河及常绿的树群,并结合园林功能拟定景观的意境单元,各意境单元从本地区乡土植物或适生的外来植物中遴选观赏价值高的野生药用植物,作为组景的主要元素;园中仅依据功能和意境要求,安排少量建、构筑物,并严格控制体量。

    蔓园是药物园中的藤蔓植物药用品种专类园,朱先生把紫金山麓的乔木悬藤这种自然而富有野趣的现象运用到造景中。在设计时尽可能将园艺品种和植物的生态特性相结合,在自然林相结构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植被群落加以改造和利用,淘汰了妨碍乔木生长的缠绕茎藤本植物,选用能与乔木共生的药用藤本为园景材料,与乔木、石块、墙垣以及小桥等组成入画的立体景观,使这些药用植物得以充分展示。在该景区的“芳林长春”单元,用花开于叶丛以上的耐荫长春蔓(Vinca

    major)作为银杏林下的地被,让花开于新梢且向外披洒的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攀援于银杏树上。初春银杏叶柔绿,络石的白花盛开后,满林清香;初夏,可在浓荫下欣赏长春蔓的蓝花;金秋叶黄,色彩饱满灿烂。冬季常绿的长春蔓填补了银杏树落叶之后的色彩,景观随季节交迭色彩,变换景象。

    药物花径区是园中木本与草本药用植物的展示区,设计时按造景立意的不同,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植物配置方法。在“小溪词意”(原药物园位置属于历史中记载的半山园所处位置,设计时考虑了这一历史文化要素的影响,参照王安石的《渔家傲》一诗中所描写的景象命名)单元,以河为中心,河北侧植成片的毛竹林,河南岸植水杉与金钱松,组成疏林,林下地被以络石为主,杂以诸葛菜(Orychophragmus

    violaceus)等一、二年生的草花,远借紫金山轮廓,于林中眺望,清幽深远之景溢然(图2)。

    “蝶径”区单元以小山上种植的松、桧、冷杉为常绿背景,较平缓处用巨紫荆(Cercis

    gigantea)、七叶树(Aesculus

    chinensis)等形成混交林与河畔疏林相接,林下植毛白杜鹃、檵木、芫花(Daphne

    genkura)等成片的花灌木,并用片状混栽的昆明沙参(Adenophora

    axilliflora)、小菊、麦冬等为地被,花间布置蝶径,形成幽闭而丰富的景观。“野花绣地”单元用马兰(Kalimeris

    indica)草坪为主体,形成开朗的活动空间,与侧旁的蝶径区互为对照。

    “樟荫台”利用原有的樟树和微微隆起的地形,布石为界,铺砌通透的片石地坪,并沿边缘林下植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拟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萱草、构筑了一个环境优美的休息空间(图3~5)。而“木瓜专类园”单元又采用了另一布置方式,用亚乔木型的木瓜树(Chaenomeles

    sinensis)阵列式栽植,林下以路为界分别栽杭菊(现改为红花酢浆草)和灌木状的宣木瓜(Chaenomeles

    lagenaria)

    、贴梗海棠,春夏观花,秋季观果。全景区植物品种多样性及布置手法的灵活,使得这块面积不大的区域景观变化丰富多彩,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良好效果。

    2.2

    红楼艺文苑

    1997年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拟在梅花山的东南面建一座大观园,纪念《红楼梦》的作家曹雪芹,朱有玠先生指导了这座园林的设计。在他的建议下,该园的规划创意从简单对大观园的模仿改为着重红楼文化的表现。并将该园命名为红楼艺文苑。设计选用“红楼梦”中具有诗情画意的场景作为各个景点的立意。园中仍以植物造景为主,但各单元按规划中的意境要求分别点缀了山石、雕塑、喷泉、亭、榭、堂、桥等构筑物。形成与红楼梦中场景相通的章回式情节性的意境单元,以示对曹雪芹这位文学巨擘的纪念。

    “太虚幻境”单元为该园的主入口区域,在红楼梦中是描写贾宝玉神游太虚的情景。设计中以牌枋为园门,牌枋上书“太虚幻境”4字,以水池和写有“太虚幻境”的景石作为入口标志,池中满置雾状喷泉,背景是绿色的坡地,当喷泉开放时,云蒸霞蔚,虚无缥缈,较好地表达了“太虚幻境”的意境,同时以此隐喻游客,此园并非“大观园”(图6)。

    “潇湘竹韵”单元是以湘妃竹为主的各种竹类种植区,在展示竹子神韵的同时,也反衬出林黛玉的个性和命运,引起人们

    “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

    的联想,及对有如湘妃、屈原等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感慨(图7)。

    “芍荫沉醉”单元散置黄石,石间植芍药,置一少女醉卧花间的雕像。游客到此,既赏了芍药花,也可联想到红楼梦中史湘云的种种趣事和爽朗个性。

    “芦雪联吟”单元的设计则采用造型古拙粗犷的园亭,在水洼中植以芦竹、芦苇,创造了一处极富野趣的景观,烘托出芦雪亭争联即景诗的意境(图8)。

    “梨园雏缨”中的“梨园”是中国戏班子的别称,该景区遍植梨树,初春时分,梨树绿白的新芽萌发,洁白而群聚的梨花,使人联想到红楼梦中的芳官、龄官等一群小姑娘,娇憨的神情和可怜的命运。梨花开时,则形成梨花带雨这一江南典型景观(图9)。

    “香丘”是表现人所共知的“黛玉葬花”的场景,景区内于矮丘上置亭,四坡及周围遍植梅花、桃花、樱花、李花等,营造出“花谢花飞飞满天”的景象。

    “拢翠分花”是曹雪芹笔下“画意”的描写,这是中国仕女画的常见主题,设计中运用红梅与茶花,借用南国的春雪,描绘出“琉璃”界白雪红梅的动人卷轴(图10)。

    在全园的设计中,每一意境单元,都用简练而有诗意的词句点题,使人浮想联翩。每一意境单位都有独特的场景和植物配置,但都以红楼文化为主线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充实内容及丰富景观的主题公园(图1112)。将园景与红楼文化联系在一起,既丰富了园林的文化内涵又提高了游客游园赏景的兴趣,开阔了游人的知识面,使该园的品位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红楼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9.

    [2]

    ()李商隐.玉溪生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3]

    中国优秀园林设计集编写组.中国园林优秀设

    计集()[M].番禺:广东科技出版社,1989.

    [4]

    ()张思岩,宗橚.词林纪事[M].

    达县:成都

    籍书店,1982.

    本文承蒙《中国园林》杂志社的提点;东南大学建筑系朱光亚老师指教;引用了朱有玠先生工作期间论文及著作中的一些话语,并蒙赐教,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FLA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园林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