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分支机构> 学会活动

坚持我国盆景发展的主流方向——盆景高峰论坛在合肥隆重召开

日期:2024-01-27  来源:  作者:

1月20日,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在安徽合肥成功举行了换届大会暨盆景高峰论坛。本次大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主办,安徽省风景园林学会承办,安徽省风景园林学会盆景赏石分会、安徽润泰广场有限公司协办。


论坛现场

本次盆景高峰论坛共邀请了九位国内嘉宾作现场报告,话题涉及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技术与艺术,行业与市场等多个维度。他们之间各有侧重,分别从宏观到微观,从制作到创作,从当下到未来,从国内到国际,甚至从“一粒种子”到艺术作品……尽管跨度很大,但都言辞恳切,掷地有声,针对业内时弊和盆景爱好者关心的话题作出了有力的解答。

 

主旨报告


赵庆泉

报告题目:坚持我国盆景文化的主流方向——对当代盆景发展的再思考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庆泉先生从“技术与艺术、创作与市场、中国式诗情画意”三个方面阐述了“对当代盆景发展的再思考”,他提到中国盆景事业发展一定要“坚持我国盆景文化的主流方向”,列举了当下盆景业内“重技术轻艺术、重桩材轻技艺、重市场轻文化”的一些倾向。强调了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区别。

他在主旨报告中特别指出“中国盆景是一种由文人主导的艺术形式,它受到中国三大哲学体系——儒、道、禅的深刻影响,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和哲学思想。它以诗情画意的自然式造型为主流,在全世界的盆景艺术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和特殊性。如果说笔墨和写意是中国画的灵魂,那么空间处理、线条表现就是中国盆景的核心。”

“这种中国式诗情画意,正是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盆景文化的主流方向。”


《八骏图》(六月雪、龟纹石)——赵庆泉作品

 


李树华

报告题目:十问中国盆景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树华做了“十问中国盆景”的主旨报告,引发与会者对盆景行业发展、自然生态保护、学术理论研究探索等多方面的思考。

面对日本前几年将日本盆栽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他着重强调了中国盆景申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国家层面讲,申遗可以为盆景艺术正本清源,将为中国增加一张文化名片;从文化层面讲,申遗会保护和促进盆景艺术发展;从经济层面讲,申遗会促进盆景产业发展,带动地方经济,促进就业。”

他在报告中还提到“近些年来,我国盆景有向“大”“老”“粗”方向发展的趋势。……这不应该成为盆景发展的主流,特别不应该成为中盆会倡导的主要方向”。他还强调“人工繁育盆景素材是未来盆景发展的必经之路”。

最后,他详细讲解了“盆景对不同人群康养功效”以及如何推进盆景康养,让小盆景进入千家万户,提高市民生活情趣和乐趣。


李树华著《中国盆景文化史》

 

专家报告


刘传刚

报告题目:盆景创新,势在必行——兼谈“雨林式盆景”探索与实践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刘传刚先生,师从中国动势盆景一代宗师贺淦荪教授,长期致力于动势盆景的理论研究、创作实践和教学传播。在报告中总结40年来中国盆景的辉煌成绩,也提出了目前制约国内盆景发展的一些瓶颈,即:各地盆景发展不均衡,模式化、程式化、抄袭现象普遍存在。选材上过于追求“大、老、粗”。作者重技轻艺,没有处理好技术与艺术的关系等。同时主张“师法自然、巧夺天工,虽由人作、宛若天成”,做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天人合一”。

其根据海南地域风情特色,利用当地特有树种博兰探索并创作的雨林式盆景独具特色,因为雨林生态的复杂性,多变性,使得其盆景形式与选材更自由,同时制作难度也更大。“风吹在动,雪压能动,行云流水都在动”,这个世界“动”是根本,是创作的源泉。他三十年如一日对雨林式盆景的探索实践已见成效,而且从不停息。

“雨林式盆景尚属起步和开发阶段,需要盆景人大家庭共同呵护、包容以及研究与提升,从而实现更大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 他总结说。


《云水间》(博兰,火山石,雨林组合多变造型)——刘传刚作品

 


邓光华

报告题目:一本丛林(型)盆景的界定及创作形式研究

邓光华副教授提出:目前国内盆景发展理论滞后于实践,实践超前于理论,我们应当从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理论并反过来指导实践,同时促进盆景专业理论知识的普及教育。

他认为:盆景行业后期的发展应该注重专业术语的严谨和统一,这也是盆景行业规范化的必由之路。

“一本丛林(型)盆景的界定及创作形式研究”为例,通过分析和研究得出:(1)一本丛林(型)盆景与常规的树木盆景相比有其特殊的树体结构,在植物学和造型层面上存在名称的不对应性;(2)在相关概念和指标的辅助下,一本丛林(型)盆景与一本多干式、多干式及丛林式盆景间的有着本质区别点,因而不宜将“一本丛林盆景”与“一本多干丛林盆景”概念等同或混淆。(3)一本丛林(型)盆景可利用单因子划分为15种造型类型,同时5种优化的组合造型形式值得重点推荐。

 


张志刚

报告题目:美在自然 逸在入画 贵在传神——水旱盆景的审美追求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张志刚分享的主题是“水旱盆景的审美追求”,他分别从“生境、画境和意境”三个方面阐述了水旱盆景的创作理念——树石交融,相映成趣,而表现出的水陆结合,贴近自然,富于天趣、野趣及情趣的一种景观造园理念,追求“天地人和,景面文心”。

他以很多作品实例强调树木与石头在水旱盆景造景中“交融相依”的关系,不能“貌合神离,罗列拼凑”,提出了水旱盆景是“微型的园林”,“所展示的是一种精致的空间美学和生活美学”。

他以贺淦荪老师的《风在吼》、赵庆泉老师的《烟波图》及李云龙老师的《秀色天成》为例强调了“意境是盆景作品的灵魂 ,是艺术美的最高境界”,并阐明了个人性格、文化素养及审美水平对于作品风格的形成及影响。

最后他总结说“只要我们广大盆景爱好者深入生活,师法自然,不断提升自我审美水平及艺术修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就能随时代创作出形神兼备、情景交融,饱含诗情画意的优秀作品”。


张志刚作品《归乡》

 


田一卫

报告题目:山水盆景创作中的形神兼备

来自重庆的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田一卫,着重介绍了山水盆景创作中形与神的关系以及其重要性。山水盆景是造型的艺术,同时也要达到物我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形神兼备可以使山水盆景更具有艺术表现力,通过对盆景中每一元素的精细塑造和布局以及对整体氛围和意境的把握,可以让盆景更加生动、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山水盆景的创作,以有限的空间来表达无限的意境,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段来表现自然的美。与中国的绘画艺术异曲同工,有美的共同体现。田大师对自然深刻理解并借鉴中国国画的构图手法“高远,平远,深远”,结合巴渝地区特殊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在盆中表现出各种雄壮、险逸的风景。场面之大,用情之深令人佩服。


《巴山魂》——田一卫作品

 


周修机

报告题目:从种子到盆景——梦想成真

从种子到盆景——梦想成真!浙江的周修机先生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幽默开场,详细记录了一棵三角枫籽播苗三个七年周期的成长历程,眼光长远,定位明确,手法专业,令人折服。素材培养期间,周老师对于植株如何快速生长,疤口怎样快速愈合等难题做了大量的经验总结,二十一载,树与人共同成长,成就了树,也成就了周修机老师。

中国物种多样、资源丰富,随着我国盆景行业的快速发展,专业栽植技术尚不普及,盆景野生素材的过度采挖导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加之人工定向培育可以使素材的形态个性化、多样化。人工苗培素材是盆景走向千家万户的必由之路。


籽播苗培21年的盆景 周修机作

 


马双阳

报告题目:小盆景,大市场,中国盆栽,世界工厂

小盆景,大市场,中国盆栽,世界工厂!汇农天下创始人兼CEO马双阳先生对盆景市场目前的现状和未来市场的展望做了深刻的总结,提出了目前行业发展的三大痛点,即:流通渠道狭窄,售后服务差,未形成健康的产业链。

目前国内市场盆景素材多,成品少,作品多,商品少。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作品创作和商品生产之间的关系。未来的市场应该努力做到看得见,爱体验,重服务。拓宽渠道,打开新的消费群体,面向国际贸易市场。

 


盛影蛟

报告题目:关于中国盆景全面健康发展的一些构想

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盛影蛟先生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关于中国盆景全面健康发展的一些构思”,首先是师法自然,寻文化之根。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要以不同的地理气候特征,不同的植物种类,不同的民族民风,来形成有高辨识度的优秀地方作品,突出地方特色。”

其次,是理论建设,学术的规范化。他指出“盆景的艺术理论在过去没有公认的评判标准,但作为学术上的专业词汇、术语、名称的统一化、规范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就需要我们快速建立起一个正确的理论体系,来规范盆景理论的正确性、学术性。”“对优秀的盆景名作、老作品应建立一套规范的登记制度,来确保传承有序,便于保护” 。

最后,他强调应充分利用我国地理优势,做好引种、驯化,合理开发利用种质资源,以丰富盆景树种。


盛影蛟作品《风尘三侠》

 

 

嘉宾对话

本次大会还举办了嘉宾对话环节,由新当选副会长兼秘书长的李树华教授主持。邀请了七位新当选的副会长唐宇力、黄远颖、范义成、太云华、刘洪、邬国荣及谷媛,分别就自己所在的地区盆景行业的现状、过往及未来作简述发言。


嘉宾对话现场

在现场访谈中,唐宇力副会长从浙江省风景园林学会的《浙江园林志》编纂工作出发,谈及浙江盆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指出,自八十年代浙江省成立盆景研究会至今,在潘仲连和胡乐国两位大师的带领和影响下,省内盆景快速发展,形成了浙江独树一帜的地方特色。因为近年来活动交流频繁,也涌现了一批盆景行业高质量的人才,分会以后要为传承和发展,搭建好学习交流平台,加快青年盆景技师的培养,共同努力使这朵园林奇葩更健康成长,让盆景真正走向千家万户。

来自广东的黄远颖副会长就岭南的气候及地域优势,提到了岭南盆景体量由大到小,又由小到大,交替发展的历程。岭南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在老一辈的盆景艺术家带领之下,岭南盆景早已名扬世界,协会内部气氛好、会员活跃。直接联系的地域分支协会,达八十多个。岭南盆景在“请进来,走出去”的道路上会加大力度,争取迈入东南亚盆景市场。

来自山东的范义成副会长把盆景和园林艺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展开论述。其设计并负责现场施工总指挥的琅琊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调,以美为主旋律,享誉全国。结合盆景的衬托,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最后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境界。

来自云南的太云华副会长介绍了云南盆景发展的历程,云南盆景相较于东部、中部及岭南地区,起步较晚,但二十年来本着“请进来,走出去”原则扩大交流,会员水平提升很快。协会内部就协会规章制度,人才考评机制,盆景展览、评比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工作,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目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内部发展体制。

成都的刘洪副会长委托江波部长介绍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多年来,草堂一直坚守盆景文化的传承以及人才培养工作,自1989年四川省盆景协会在草堂成立至今,草堂已多次举办盆景展览,为盆景文化面向大众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

邬国荣副会长就上海盆景的优势和发展瓶颈做了简要介绍,上海盆景在全国起步早,发展迅速,涌现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盆景作品和德高望重的盆景大师。但上海本土资源太少,场地有限,导致盆景都以小微型为主。日后会通过高效交流,来引入新素材好资源,为后面的发展铺路。

谷媛副会长介绍了中国园林博物馆这一集收藏、研究、展示、科普、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机构。结合现场盆景业界前辈的发言,表达了对于盆景和盆景行业的认识,“我们应当敬畏自然,敬畏传统,注重传承和传播。向大众传播,向世界发声是我们当下盆景人应该着重考虑的事情”。同时欢迎各地优秀盆景作品到中国园林博物馆作专题展示、交流。

最后,在李教授的提议下,部分委员就盆景展作品遴选、送展,盆景配盆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向台上嘉宾提问,现场解答,台上台下的精彩互动使论坛达到高潮。

20日的盆景高峰论坛采用直播的形式对外发布,会议当天共有5万余人在线上观看直播,引起极大反响。


与会人员合影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FLA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园林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