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普及> 科学普及

2023青年风景园林师论坛暨“风景园林月”说园沙龙顺利召开

日期:2023-05-28  来源:  作者:

  5月26日下午,2023青年风景园林师论坛暨“风景园林月”说园沙龙在北京林业大学顺利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北京《风景园林》杂志社有限公司,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承办,得到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工作委员会支持。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开放共享的风景园林”。

  本次论坛邀请了13位专家学者、青年风景园林师和城市规划师共聚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围绕“开放共享的风景园林”主题,共同探讨在需求与机遇并存的背景下,如何开展城市绿色空间开放共享影响研究,为促进社会包容,打破物质和文化障碍、缓解环境与健康危机、优化人居环境品质、切实提升人民幸福感的目标贡献力量。会议全程在《风景园林》杂志B站账号直播,受到了广泛关注,广大同行和学者积极参与交流、讨论。


  本次论坛的与会嘉宾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贾建中,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党委书记李亚军,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付彦荣,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风景园林》杂志社社长刘志成,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风景园林》杂志副主编赵晶,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戴菲,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规划所主任工程师尹慧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邵钰涵,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院园林城市与景观规划所所长高飞,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总风景园林师张清彦,浙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吴佳雨,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景观院院长于光宇,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张云路。

  本次论坛的开幕致辞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风景园林》杂志社社长刘志成主持。主旨报告上半场、下半场分别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风景园林》杂志社副主编赵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邵钰涵主持。圆桌讨论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张云路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邵钰涵共同主持。


  开幕致辞


  在开幕式上,贾建中副理事长首先代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对本次沙龙表示祝贺。他表示今年成立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将激励广大风景园林青年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青年组织团结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作用,指出青年风景园林师论坛暨“风景园林月”说园沙龙活动是中国风景园林月科普活动的重要内容,今年第五届论坛以“开放共享的风景园林”为主题,青年风景园林师齐聚一堂,探讨城市绿色空间作为资源开放共享的影响研究,分享城市风景园林资源供给和分配相关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这充分体现了新一代青年风景园林师们关注国家重大战略,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和科学品质。本次学术论坛也必将为实现“城市绿色空间开放共享”的目标,贡献出风景园林人的专业智慧。最后,贾建中副理事长预祝沙龙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李亚军书记首先对参会嘉宾表示欢迎,并阐述本次论坛的主题。他表示国内相关高校、企业单位积极开展各项城市绿色空间开放共享研究和建设实践,为更好地平衡城市景观资源供给与居民需求间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精准的政策和规划建议。其次,他指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作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普教育基地,汇聚国内外优秀教师资源,构建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体系,积极促进风景园林教育。同时,关心和注重青年风景园林师的成长和发展,积极参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的组建和相关工作,加强广大风景园林青年之间的紧密联系。最后,他希望通过本次话题“开放共享的风景园林”的深入探讨,未来青年风景园林师们能在提升风景园林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供给平衡研究方面交出满意的答卷,共同助力各院校、实践单位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实践,在建设更加开放、全民共享的美好人居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主旨报告


  【上半场】


  演讲题目:消减颗粒物空气污染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研究与规划设计

  戴菲教授首先对研究背景进行了阐释,空气颗粒物污染是全球城镇在机动车和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最为严峻的环境挑战。近年来,中国在治理空气污染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我们持续推进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戴菲教授提出,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来说,宏观层面,通过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例如通风廊道、防风林的合理规划;微观层面,植物通过拦截、捕捉、吸附、稀释作用,都可以有效减少空气颗粒物的含量。研究成果方面,戴菲教授从理论研究、实测研究、模拟研究和反演研究4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出发,向大家展示了她关于空气颗粒物的相关研究成果。接着,戴老师分别详细介绍了以空气颗粒物为研究对象的两个ASLA获奖作品。最后,戴老师分享了她的研究心得:即需兼顾国际视野与本土问题,以研究成果为依据,用技术引领规划设计实践。

  

  演讲题目:从城市中的公园到公园中的城市——北京温榆河公园规划实践

  

  尹慧君主任从温榆河公园的规划实践出发,提出公园建设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色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随后详细介绍了公园规划的区位、历程、工作模式等背景概况,提出通过“宏-中-微”三个规划层级,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规划模式,确立“生态、生活、生机”三生融合,精野结合,近自然修复、多目标协同的规划导向,从区域联动,功能整合,蓝绿融合,生态优先,精野结合,生境塑园多方面展示了温榆河公园的规划理念及策略。接下来,通过对生态、水利、交通、文化、游憩等多方位规划成果的展示,体现跨专业系统的融合。此外,在纳入规划体系层面,探索了非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技术方法。最后,尹慧君主任希望能以温榆河公园的规划实践探索新的规划设计经验和方法,并推广运用到更多的建设实践中,助力北京成为森林环抱的花园城市。

  

  演讲题目:游憩规律与区域需求:城市绿地供需平衡研究

  邵钰涵副教授从城市绿地游憩现状、研究综述及实证研究三个方面展开关于城市绿地供需平衡的讨论。首先她阐释了现代城市居民户外需求呈现逐年增长的原因,提出高密度城市绿地分配和居民游憩规律错位是绿地需求与供给不匹配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基于游憩特征分析的绿地供需平衡。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运用QGIS、LBS识别街区内各街道的绿地面积,再根据已有的全年常住人口数据计算出各街道人均绿地面积,按照居民需求与绿地供给的匹配度,将杨浦区内12条街道划分为高需求—高供给、高需求—中供给、中需求—低供给、低需求—低供给、低需求—高供给5类,并指出各条街道供需不平衡的原因。通过绿地全年日常客流量计算街区绿地日常使用效率,发现居民对绿地的使用具有日周期规律、周周期规律和节假日周期规律。最后根据居民游憩规律,对城市绿地建设提出建议。

 

  演讲题目:浅谈公园开放共享的规划响应

  高飞所长在演讲中指出公园的开放共享是党和国家从人民实际需求出发,回应近些年出现的公园露营、搭帐篷等新形式的体验活动,满足群众就近游憩、亲近自然的新期待,让城市空间进一步普惠共享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公园绿地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认为我国公园绿地建设从规模扩张、粗放建设,逐步向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城乡协调方向转型。当前,公园发展进入城园融合的新阶段,公园中出现更加混合多元的商业、体育,农业等新场景,公园不再是单纯用来赏的,而是用来玩的,公园注入了更多百姓喜闻乐见的休闲活动,其自身发展正在展示更加开放共享的姿态。报告初步提出了4个方面的公园开放共享的规划响应措施:1)在规划管控方面,政策因地制宜,建筑指标有弹性;2)在规划设计方面,规划指导先行,提供完善的规划建设指南,聚焦场地设计,关注人性化使用;3)在管理维护方面,关注使用安全,提前干预并做好应对预案;4)在公园运营方面,借力共享经济,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最后,高飞所长对国内公园开放共享提出了三点建议:1)满足人的需求;2)突出新发展理念;3)维护生态自然。

  【下半场】


  演讲题目: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公园场景营建初探

  张清彦先生分享了成都公园场景营建的案例实践。首先从宏观视角论述了公园城市的六大核心价值,以此提出成都全域公园体系的构建目标,即着重突破城乡和行业领域界限,融合跨行业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农业产业类公园体系、城市绿地分类体系,创新构建全域性、系统性、均衡性、功能化、产业化和特色化的市域公园体系。接着他从中观视角出发,以国宾公园社区为例,为大家讲述成都如何以公园社区构建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最后,从现状分析、总体构思、总体布局到场景营建一步步细致地描绘了望江楼公园的规划、设计及场景营建的过程,展现望江楼公园在公园城市背景下公园设计及场景营建的示范作用。

 

  演讲题目:绿色暴露与邻里效应

  吴佳雨副教授提出邻里效应是居住地的环境对人们行为或健康状况的影响,绿色暴露通过静态和动态两种人的行为类型对绿地的邻里效应产生估计偏差。以北京为例,通过个体样本的出行轨迹、居住工作地、出行方式等绿色暴露刻画,提出静态绿色暴露包括可用性、可视性、可达性三个特征,动态绿色暴露包含总量、质量、效率三个维度,通过Wilcoxon检验结果及频数分布对比,得出流动性可能给绿色暴露带来邻里效应的极化问题,并且从环境层面、认知层面、行为层面进行解释,提出三种假设并通过数据分析验证得出结论:1)绿色暴露存在邻里效应极化;2)绿色需求是趋同的;3)并非所有绿地特征都会导致极化。接下来从性别差异、绿色特征差异两个方面为例讨论了绿色暴露对邻里效应的影响,展示了以上海为例的基于多维数据构建的城市植物参数化平台,指出植被色彩多样性很可能是驱动邻里效应平均化的关键特征,因此城市绿色空间的不同要素可能会对绿色公平产生不同的影响。最后,吴佳雨副教授对未来绿色空间的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

 

  演讲题目:穿越山海,徒步鹏城——深圳远足径郊野径规划及建设实践

  于光宇院长首先回顾了深圳城市规划的演变历史,并指出当前深圳以“公园城市”理念为依托,推进实现从“千园”到“一园”,构建融合山海城人的公园深圳目标,并确立以“一脊一带二十廊”的生态骨架为总体格局。接着向我们详细阐述了深圳远足径郊野径规划的实践案例,通过“千公里远足路径”实现一脊贯通,实现山水林田湖海生态化连接,充实多层次户外休闲步道网络。以生长、生态、生活、品牌为原则,构建新时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供给,让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画卷成为广东亮丽名片,绿美生态成为普惠的民生福祉。最后,他指出深圳远足径郊野径规划打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样板,走出了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

  

  演讲题目:从需求侧到供给侧: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的多维度思考

  张云路教授认为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应当是一场深度的变革,而非仅仅是一场临时运动。他强调在绿地开放共享过程中,应当做到3个避免:避免形而上的开放共享、避免被动式的开放共享、避免不科学的开放共享;同时做到有温度的开放共享、有深度的开放共享、有维度的开放共享3个坚持;接着,提出从需求侧做到公平和谐地共享,从供给侧做到科学理性地开放的若干可实施性建议。最后,以5个北京城市公园的调查研究,及北京城市副中心梨园镇公园城市建设为例,提出4个在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1)如何把握共享开放的度?2)如何在规划设计阶段就将空间容量、人流量、功能细节等问题前置?3)如何能够实现开放共享的可持续正向循环?4)如何使用新的技术做好科学支撑?

  

  【圆桌讨论】

  主持人:张云路教授、邵钰涵副教授

  对话嘉宾:戴菲教授、尹慧君主任、高飞所长、张清彦总风景园林师、吴佳雨副教授、于光宇院长


  两位主持人代表广大风景园林及相关领域的同行和师生们对今天的报告嘉宾提出了以下问题:1)后疫情时代,在提高绿地开放共享性或者说是使用性方面,绿地设计有什么新的思考,或城市绿色空间的内容、形式、规模等多样性有何新的探索?2)面对多元群体(老人、儿童、外来人口),我们的绿地空间该如何适配?3)绿地如何分配可以更好的降低城市环境的负面影响?4)绿色空间分配与感知的开放性是否一致?之间的错位可否指导更加有效的绿色空间规划?各位嘉宾围绕4个问题展开了讨论,针对风景园林开放共享的内涵与边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城市绿地网络,多元群体需求匹配,社区参与,绿地尺度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绿地公平的实现等多方面的话题畅谈了自己的理解。

  

  【闭幕总结】

  张云路教授总结到,本次论坛“开放共享的风景园林”话题蕴含着当前社会价值的一些转变,给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位嘉宾从各自研究领域、实践领域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和深入讨论,受益匪浅。最后,对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以及所有参会嘉宾的各方支持,表达了真挚的感谢和祝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FLA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园林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