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声音> 学术声音

风景园林助力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机遇、挑战与应对

日期:2021-10-26  来源:  作者:

城市生物多样性对维护城市的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全球快速城市化发展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风险挑战和威胁之一。从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到2021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提出的“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题,共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越来越在全球范围达成国际共识。中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提出并实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重要举措,不断强化就地与迁地保护,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并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城市化是全球趋势,未来全球城市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仍将不断加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重大挑战。风景园林学科是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宗旨的学科,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风景园林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领域,也将迎来了全新机遇、重大挑战和重要任务。

01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与保护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及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是地球生命支持体系最重要的功能,也是当代和后代子孙赖以生存的福祉。就城市而言,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城市生物及其栖息地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物、文化和社会价值,更有学者将其誉为城市的“免疫系统”。
城市化是全球趋势,联合国最新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将有70%的人口居住于城市中。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未来还将有更多的人口陆续进入城市,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们提供各种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就生物多样性而言,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导致原本良好的自然环境不断被片段化、岛屿化和人工化,对城市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引起了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同质化、栖息地片段化和生境破碎化等诸多问题,导致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弱,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人类健康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改善性造成了负面影响。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对维护城市系统生态安全和生态平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我国昆明成功召开,“共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在全球范围逐步达成国际共识,城市生物多样性将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环境承载力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
 


2021年10月11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开幕。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02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流机遇
据预测,到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将达到63亿,约为2010年35亿的两倍。这意味着全球城市面积仍将不断扩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会不断增加,人类活动也将不断加剧,致使生物多样性将受到进一步的威胁,维护和增强城市生物多样性、共同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目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统领全球发展的核心理念,有效利用资源,加强环境和生态保护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从国际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历程和行动来看,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响应并积极付诸于行动。特别是自1992年6月150多个国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首次共同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达成国际共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将其作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2021年10月在昆明召开的COP15重要成果—“昆明宣言”,不仅为实现生物多样性主流化以及改变社会如何看待和管理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提供了政策与政治基础,也为我国提供更广泛的视角来应对快速城市化下的生物多样性挑战。


2021年10月13日,2020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第一阶段)高级别会议正式通过“昆明宣言”。
风景园林学科是综合运用科学和艺术的手段,研究、规划、设计、管理自然和建成环境的应用科学,以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宗旨,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营造健康优美人居环境的学科。城市生物多样性是将城市生态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连接起来的重要桥梁,也是人居环境生态健康性的重要评价指标,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目前,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也是风景园林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领域。COP15大会提出的“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一主题,不仅为对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这次大会的主题与风景园林的学科使命高度契合,为风景园林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大机遇。

03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重大挑战
随着势不可挡的城市化进程及全球人口增长,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存在重大挑战。2010年第十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2011–2020)》(“爱知目标”)中20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多数目标至今未能如期实现,尤其是目标4的生境丧失和破碎化以及目标8的环境污染状况等继续恶化,亟待在全球、区域或国家水平尺度下制定和实施生物多样性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战略。城市土地利用改变、生境丧失和栖息地破碎化、环境污染等是制约我国城市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和管理的主要问题, 其根源在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的多种压力,驱动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另外,全球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污染也是影响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快速发展与结构失衡双重特征,也为此付出了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巨大代价。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短期内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巨大压力,很大程度上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仍将存在。城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其生态环境尤其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04

风景园林应对我国未来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重点任务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最早的缔约国之一,在城市生物多样保护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城市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开发建设活动的矛盾依然突出。基于风景园林学科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角色,未来风景园林需要在大力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的基础上,从不同层面有意识推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可持续管理。总结起来,风景园林应对我国未来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3个方面:
(1)城市生物多样性清查和生境制图
全面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调查,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城市生物多样性及其环境信息数据库系统,持续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城市生境制图,为科学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和管理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加快推进城市生物多样性共享数据平台,提升数据的交互性和应用水平,实现城市生物多样性信息的即时共享、深度挖掘和可视化呈现,促使城市生物多样性决策管理向定量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2)城市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与保护规划
在开展城市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城市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方法和评价标准,为制定城市生物保护规划、行动指南和修复措施提供科学指引。同时,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将生物多样性要求贯穿规划设计全过程,平衡土地使用与自然保护的需求,通过有意识的规划和设计策略来更好地实现不同尺度上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提升。
(3)城市生物多样性恢复与可持续管理

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的方法和工具,保护和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探索建立城市生物栖息地网络和分区、分类、分级的管控机制,推进近自然的城市绿地建设和维护;加大本土生物种群复壮和回引力度,严格管控外来物种的入侵;制定城市绿地管理相关的行业指导规范,多途径引导居民游憩行为,降低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图片来源:新华社
参考文献:

1.《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

2. 风景园林学科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使命[J].中国园林,2017,33(01):5-6.

3. 马克平.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的新机遇[J].生物多样性,2015,23(05):557-558.

4. 赵汉斌.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通过“昆明宣言”[N]. 科技日报,2021-10-14(001).

5. 王云才.基于风景园林学科的生物多样性框架[J].风景园林,2014(01):36-41.

6. 达良俊.基于本土生物多样性恢复的近自然城市生命地标构建理念及其在上海的实践[J].中国园林,2021,37(05):20-24.

 

作者简介:

胡远东  城市生态学博士,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访问学者,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与生态设计,重点关注城市生物多样性及城市生物栖息地恢复重建。
任斌斌  园林专业博士,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生态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育。
付彦荣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专业博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多样性和应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FLA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园林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