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行业信息

江苏南通:持续构建滨水绿地空间体系(一)

日期:2020-07-16  来源:chsla  作者:

前言:

    近年来,全国各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指引,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开展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滨水绿地和滨水公共空间规划建设已成为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建设的重点领域,完成了如上海杨浦滨江等一大批精品项目,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为总结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建设的成功经验,持续推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建设,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和治理水平。应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安排,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启动了长江沿线城市滨水绿地公共空间建设研究工作,依托相关省市风景园林学(协)会,面向长江沿线近40个城市进行了优秀案例征集,并针对上海、南通和成都等城市进行了重点调研。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在汇总和研究各地案例的基础上,将择选优秀案例进行展示,以更好地宣传各地滨水绿地公共空间建设成果。

       

南通持续构建滨水绿地空间体系

    江苏南通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滨江临海,地势平坦,水网丰富。中心城区拥有长江岸线约50公里。近年来,南通依托城市水体岸线,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滨水空间,已累计建成滨水绿地2000公顷以上。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生态节约理念,打造的滨水空间水面大、岸线自然、生态效果好,城区已逐步构成“两圈五廊、八湖九脉、多点多带”,独具特色的滨水空间体系。

    一、南通城市滨水绿地空间体系建设

    打造什么样的滨水空间,是南通城市绿化建设重点关注的问题。南通城因水而生,凭水而盛,丰富的水资源,为特色滨水空间的建设积累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滨水空间规划过程中,注重原生态保护,根据原来的自然地形来进行生态展现。南通滨水绿地宽阔的水面、柔美的岸线、绿色的景观给来宾、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滨水空间的建设进程中,南通始终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先后组织实施濠河“第一生态圈”、两河两岸“第二生态圈”、五山及沿江生态走廊等一大批生态型、亲水型滨水空间项目。在濠河“第一生态圈”建设中坚持生态做加法,建设做减法,先后建造了映红楼、怡园、濠东绿苑、濠西书苑、盆景园、环西文化广场、体育公园等近百处生态亲水景观,同时种植荷花、千屈菜、再力花、菖蒲等水生植物,极大地丰富了水面景观。

    在濠河“第一生态圈”建成后,致力打造通吕运河、海港引河以及长江框围形成的两河两岸“第二生态圈”。过去,运河两岸分布着众多的物流和工业企业,饱受污染,南通按照“河堤生态化、河岸景观化”和“绿脉、蓝脉、文脉”三脉融合的思路,在通吕运河、海港引河建设21公里步道,开辟沿河绿廊、拓展慢行网络、构建游憩体系,将两河两岸打造成了以绿为主的城市滨水生活空间,形成南通“第二生态圈”,与濠河一起,成为通城生态中最耀眼的两串翡翠项链。

    能达生态通廊规划建设过程因地制宜融入“海绵城市”理念,通过生态草沟、雨水滞留池和生态湿地的设计,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绿地内的积存、渗透和净化。通过生态通廊水系的建立,加强了开发区核心区域水网的贯通,提升了水沉降和水体自净能力,现在生态通廊的湖滨和湿地区域已成为以白鹭为代表的当地湿地水鸟栖息和觅食的新家园。

    紫琅公园以营船港运河串联,依托场地南侧丰富的水系资源和北部丰富的植被,通过全面修复、水系梳理,营造复合永续、“近自然”植物群落生境,通过大量的湿地植物的种植及杉树森林的打造,营造南湖北林、水绿交融的生态美景。公园内城市绿道全长14公里,南北独立成环,多处运动场地合理分散在公园内,白沙滩景点已成为通城新晋网红打卡地。

    2018年,南通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提出“既要建好黄金水道、黄金水岸,也要打造绿色走廊、彰显大江风光,推动五山及沿江地区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高起点建成了五山及沿江生态廊道。通过大力实施岸线整治行动,全面恢复城市沿江沿河生态功能,修复生态岸线,傍水塑造特色滨水绿地。

    南通全面实施“以人为本、以水为脉、以绿为衣”的治水方针,让水贴近人,让水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水。建设滨水空间时,注重在岸线周边形成丰富的游径系统和亲水平台设施,游步道、亲水栈道的修建,让市民、游客与水更近、更亲,营造出“看得见水”的乡愁记忆。同时注意结合城市水系网络,让滨水绿地与城市各类生境有机相连,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承载地及备受百姓欢迎的户外活动场地。

    从“临江”到“滨江”,从“濠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从脏乱差到美如画,位于江海交汇处的南通,正经历着一场美丽的蝶变。生态型、亲水型滨水空间的打造,让“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自然生态、人水和谐”的美丽愿景从梦想走进了现实。

    二、典型项目

    (一)  濠河“第一生态圈”及滨水绿地空间建设

    1.  项目背景及概况

    濠河是南通的“母亲河”,也是国内仅存的保留最为完整的四条古护城河之一。濠河之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以淘米洗菜,七十年代末却是鱼虾绝代。


▲濠河旧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30年来,南通市紧紧围绕“公共、利民、生态”原则,坚持生态做加法,建设做减法,累计投入50余亿元对濠河水质进行了根本性的整治,先后铺设了20多公里长的环濠河排污主管道,对周边350个排污口实行严格控制和截流,迁移了12个粪便中转站,13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开展濠河全水域清淤,清淤量达22万立方米;种植了4万平方米水生植物,并在濠河周边先后建造了近百处游园绿地。经过系统规划,分步实施,如今的濠河,波光粼粼,水清鱼跃,已成为南通旅游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每年接待中外游客近800万人次。2005年,濠河综合整治与历史风貌保护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在水中坐,人在画里游”成了千年濠河的生动景象。2018年以来,南通市开展了新一轮濠河及沿岸整治提升,主要围绕“步道成环、活水畅流、水景通透、绿意盎然、街景靓丽、路网通畅、街区更新、文旅相融”等八个方面,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南通历史文化的最美窗口、市民休闲生活的最佳去处、城市精细管理的最好样板”。历经两年整治提升,濠河面貌焕然一新。


▲濠河新貌

    2.  项目内容和建设思路

    1987年,南通市成立了濠河整治管理办公室。坚持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龙头和依据,采用科学系统的工作方法,坚持采用“治、排、迁、疏、建、管”的6字方针,着手从根治污染、改造环境、提升内涵、完善功能等四个方面,全方位以人为本建设濠河,妥善解决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一是扎实保护环境,垃圾“日产日清”。二是全面截污。加快管道建设,严格控制和减少资源的占用及污染物的排放。三是抓好水质保护。以疏浚、引排净化濠河,通过投放鱼苗、种植水生植物等净化水质。四是强势亲水建绿,建设了濠东绿苑、映红楼等多处亲水景观。

    2018年,南通启动开展濠河景区三年整治提升工程,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八个方面。具体分别为:(一)步道成环。按照“环通闭合、品质提升”的要求,优化提升环濠河游步道建设。(二)活水畅流。按照系统化治水理念,完善和强化“北引南排”的总体格局,对濠河及周边45平方公里的水系进行全面梳理和提升改造,确保濠河水质从Ⅳ类提升至Ⅲ类。(三)水景通透。围绕打造濠河“近水、亲水、乐水”空间,整体设计景区开放式水景空间,并科学布局运动休闲、动静结合、水景交融的城市空间。(四)绿意盎然。以滨河绿地连续化、功能化、通透化、精品化为目标,科学协调布置绿化景观。(五)街景靓丽。按照“统一设计、分片实施”原则,精心编制街景规划和设计方案。全方位、立体化实施改造出新。(六)路网通畅。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地块开发等,优化提升环濠河及景区内道路交通秩序。(七)街区更新。加快濠河周边地区有机更新。(八)文旅相融。发掘文化价值,打造城市旅游品牌。如今,濠河已成为南通的“第一生态圈”,在改善中心城市生态质量、塑造城市风貌和服务市民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


 ▲改造后的濠河景观

    3.项目创新特色和亮点

    一是坚持根治污染,构筑洁净的水资源体系。按照“治、排、迁、疏、建、管”六字方针,以科学合理的规划为龙头和依据,在主要污染源入口围拦5条大坝,切断12处污水主流入口,铺设了20多公里长的环濠河排污主管道,对周边350个排污口污染物排放实行严格控制和截流,先后建造了一座引水泵站和数个涵闸,使濠河形成了联接长江、北引南排、自成一体、自我净化的独立体系。种植了总量约4万平方米水生植物,对内部水域实行水面24小时全日保洁,漂浮物“日产日清”,全面迁污;开展濠河全水域清淤,清淤量达22万立方米,对濠河水质进行了根本性的整治。


▲水质显著改善


▲水生植物面积显著增加

    二是坚持亲水建绿,营造和谐的景观环境。在濠河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以人为本、以水为脉、以绿为衣”的治水理念,建台亲水、拆违建绿、造景美水。在濠河水质得到改善的基础上,按照“乔、灌、藤、草、花和地被相结合、速生植物与慢性植物相结合、地栽与盆栽相结合;观赏植物与抗污经济植物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黄土不露天”、“治污还清水”、“建绿美水景”。打造生态亲水景观,先后傍水建造了映红楼、怡园、濠东绿苑、濠西书苑、盆景园、环西文化广场、体育公园等近百处游园绿地。


▲盆景园


▲五亭


▲游船码头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打造生态的服务设施。先后组织实施了交通环境改善、景观效果提升和配套设施完善等项目,在景区环境、旅游服务、安全卫生、综合管理等8个重点环节上有了明显改善,重点打造了包括游客中心主停车场在内的9座生态林荫停车场,建设了全长36.8公里的游步道,新建了203A级旅游公厕,有效提升了濠河的旅游形象和服务品质。


▲亲水栈桥


▲滨水游步道

    (二)  两河两岸“第二生态圈”及滨水空间建设

    1. 项目背景及概况

    2013年,在以濠河为“第一生态圈”的基础上,南通又提出了依托沿长江景观着力打造由通吕运河、海港引河框围形成的两河两岸“第二生态圈”。通吕运河与海港引河形成的“C”型河道直接连接长江,过去运河两岸分布着众多的物流和工业企业、码头堆场,饱受污染。


▲项目位置


▲两河两岸(建设前)

    “两河两岸”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循生态为民理念,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沿河文化,有机整合沿岸功能,通过拆破迁违、梳理岸线、绿化种植,并因地制宜建设亲水平台、慢行系统等,过去脏乱破旧的沿河区域面貌焕然一新,时不时能看到野鸭闲游、白鹭齐飞。通吕运河和海港引河环绕崇川港闸,最终和长江贯通,工程全部完成后将形成一个环城天然绿肺,圆百姓一个绿色生态的宜居梦。2019315日,通吕运河绿廊大幅美图登上《人民日报》。

    2.  项目内容和规划设计思路

    “两河两岸”规划的总体思路为:回望过去、了解现在及展望未来。“回望过去”,即是对南通历史进行解读,特别是通吕运河在南通“水城”的历史地位及由张謇引领的城市发展格局中的重要角色,发掘出与两河两岸相关的重要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期打造一条“文化之河”。“了解现在”,既系统性地梳理两河两岸的用地现状、生态基底、交通条件等要素,并深入研究周边城市功能,明确项目的设计挑战及发展机遇,形成切实可行的设计理念;“展望未来”,根据对历史及现状的深入研究,综合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案例,对两河两岸未来的期望是希望打造南通市“城市的绿色舞台”。


▲两河两岸总平面图

    项目从地域性、生态性、以人为本、激活周边土地功能,拓展城市公共空间等规划视角,通过建立绿色廊道、土地功能调整、水体生态修复、废弃地的改造和新生、开放空间的组织、场所感的创造、交通组织、文化复兴、水域空间建筑形态的控制及其与城市腹地关系的整合等多方面举措,将“两河两岸”打造成南通的生态之河、活力之河、文化之河、体验之河、公众之河,成为南通又一条靓丽的城市名片,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滨水活动岸线和多功能的城市绿色舞台。


▲通吕绿廊航拍图


 

▲通吕绿廊实景

    3.  项目创新特色和亮点

    一是生态优先,沿岸景观面貌极大改善。规划建设过程遵循生态为民理念,通过拆破迁违、梳理岸线、重塑地形、绿化种植,并因地制宜建设亲水平台、滨河步道、慢行系统等,过去脏乱破旧的沿河区域面貌焕然一新,堤下碧波荡漾,岸上绿树成荫。“两河两岸”已成为南通的“第二生态圈”。



▲海港绿廊实景


▲通吕绿廊实景

    二是便捷可达,慢行系统基本全线贯通。“两河两岸”沿岸建设连续的慢行系统,同时还考虑公共自行车与慢行系统有效衔接,构造便捷舒适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成为向所有市民开放的城市滨水公园, 2016年通吕运河步行与自行车慢行系统获评住建部绿色交通示范项目。


▲绿廊中的慢行系统


 ▲绿廊中的慢行道路

    三是功能复合,城市空间品质大幅提升。通过对部分地块土地性质、区域内少数路网的调整以及控制沿河地块街廓尺寸等多种途径,设置商业、办公、娱乐、文化、居住等复合化公共功能,从而提供了滨水活动的多样性,受到市民游客的普遍好评,已成为南通又一张城市名片。


▲滨水活动

    


注:文字和图片由南通市政园林局提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FLA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园林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