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设计> 规划设计

重庆城市规划建设:凸显山水相依的城市立体美学

日期:2018-05-29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

  要牢牢把握“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目标定位,展现重庆“城在山水间、山水在城中”“有山有水、依山伴水、显山露水”的独特魅力,彰显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

  5月中旬召开的重庆市旅游发展大会提出,打造重庆旅游业发展升级版,就要牢牢把握“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目标定位,展现重庆“城在山水间、山水在城中”“有山有水、依山伴水、显山露水”的独特魅力,彰显生命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

  作为山水之城的重庆,该如何显山露水,又该如何将山水转化为旅游资源?

  重庆最根本的美即是“山城之美,山水之美”

  “名城危踞层岩上,鹰瞵鹗视雄三巴。”晚清名臣张之洞用这样两句诗来形容重庆吊脚楼建筑的绰约风姿。古人留下的描述重庆山水景观的类似诗句还有很多,例如,“片叶浮沉巴子国,双江襟带浮图关。”长江与嘉陵江交汇,衬托出一个三面环水的美丽半岛。

  从重庆主城和长江沿线多个重庆辖区城市有据可考的建设历史来看,它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始终是依山而建、与水相依。它虽然受制于地形地势,但却形成了山水相融、独具个性的“魔幻3D”城市景观风貌。

  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院长任宏认为,从地形地貌和山水资源来看,重庆堪比瑞士。“与其他直辖市相比,重庆的空间城市感非常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发展规划访问研究员、知名建筑师、规划专家谢吾同,称自己喜欢堪称“建筑奇葩”的石宝寨、“巴渝建筑活化石”的龚滩古镇、中西合璧的松籁阁、“海棠香国”的大足石刻、“独钓中原”的钓鱼城、刘备托孤的白帝城等等。

  谢吾同认为,“山是一座城,城是一座山”这句重庆俚语,道出了重庆最根本的特点,古代与新选的“巴渝十二景”,大多都涉及山水。重庆的诸多别称、美誉,如“山城”“江城”“桥都”“英雄之城”,其实都直接或间接与山水相关。“重庆最根本的美即是‘山城之美,山水之美’”。美人美食美景以及巴文化、抗战文化等则丰润了山城美的内涵。”谢吾同说。

  城市规划编制从山、水、绿出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此后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指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按照中央和市委部署,市政府组织开展了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的深化工作,首次在重庆城市性质中增加了“美丽山水城市”形态定位,将中央和市委要求融入总规深化工作。

  为了落实“美丽山水城市”这一形态定位,彰显“山城”“江城”“绿城”特色,建设山水交融、错落有致、富有立体感的美丽山水城市,市规划局组织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力争更加科学、系统地维护重庆这座城市的景观风貌,更加凸显山水相依的城市立体美学。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重庆的城市规划编制,总体上说,从重庆市主城区的山、水、绿资源条件分析出发,理清山系、水系、绿系脉络,提出规划保护和利用的原则,明确了生态体系与城市建设相互融合的规划管控措施。

  这位负责人表示,在继续强化“四山”“两江”等大山大水保护的基础上,我市系统性地梳理了山系、水系、绿系,将城市内的中山中水、小山小水纳入规划管控范围,使山、水、绿资源更好地融入城市,提升山水城市品质。

  在规划设计与建设上尊重原始地形地貌

  依托于山水资源,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让城市显山露水。我市该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以山水景观资源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行千里,致广大”?

  任宏认为,要更加注重城市建设的“系统性”。他说,过去的保护规划方案和城市设计方案往往侧重于山、水、绿资源中某一方面的研究,缺乏对山、水、绿资源整体的系统化梳理,城市建设与山水特色保护之间矛盾较为突出。“山城起伏有致的山脊线、丰富变化的水际线,必将塑造、勾勒出‘江山如此多娇’的壮美。但山城‘两江四岸’现在的一些滨江楼盘,市民居住其中,只能看到楼房,看不到江景。看看美国纽约的海滨公园,是全市商业最繁华、最贵的地方,便是尊重自然景观的典范。”他说。

  谢吾同认为,重庆要打好山水这张牌,基本点是要在规划设计与建设上尊重原始地形地貌,多用传统的山地建筑规划设计手法。不搞大开发大建设,不大挖大填,否则由此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谢吾同建议,重庆应该多建具有重庆特色的现代吊脚楼,多发展垂直立体绿化、屋顶绿化。“让重庆这座城市显山露水,重要的还有保护好渝中半岛的山水,这是最难的,但必须努力,否则重庆这张山水牌最多只算打了一半。”他认为,不能只看重短期利益,而让景区景点过度商业化。否则,过度的商业开发将挤占旅游空间,损害旅游品质。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著名旅游经济和管理专家魏小安认为,重庆的旅游消费一定要突出山水个性。以酒店为例,重庆应该修建临水而居或倚山而立的特色酒店,以此来凸显山城的特点,让景观资源和旅游消费结合起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FLA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园林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