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会工作> 学会活动

北川十年,重建专家再聚首

日期:2018-06-05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作者:China-Up

 


    
与会嘉宾合影

    1活动背景

    20182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省凉山州、阿坝州、成都市等地进行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灾后重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在推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继续发力,把人民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总书记的讲话是激励,更是鞭策,是期望,更是指引。结合贯彻中央指示精神,一场主题为“为了人民的幸福美好家园——灾后重建学术回顾”活动于526-27日在北川新县城现场举办。与会嘉宾齐聚一堂,回顾与总结历史性成就,展望未来,明确方向,为各类自然灾害地区的恢复重建和发展提升,为雄安新区等样板城市的建设以及城市双修、海绵城市等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同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家园分享中国智慧、提供中国经验。

    活动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起并主办,由北川羌族自治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协办,邀请全国各地约80位规划、建筑及风景园林专家参会。规划学会、建筑学会、风景园林学会领导均表示将持续关注北川的后续发展,也将利用北川与中规院的这个平台加强三个学会之间的合作。

    2 开幕式

    527日上午九点,开幕式正式开始。仪式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朱子瑜主持,四川省住房和城市建设厅副厅长邱建、绵阳市副市长罗蒙、北川羌族自治县书记赖俊代表当地政府致辞。


    四川省住房和城市建设厅副厅长 邱建

    邱建副厅长在致辞中说,地震夺走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也破坏了无数幸福的家庭。然而人间有爱,我们举国同心抗震,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千家规划单位、万名规划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了规划大会战,完成了39个极重和重灾县市区,以及702的乡镇,2190个村庄重建规划、编制和修编,形成了全覆盖的规划体系。通过这次灾难,证明了我们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证明了我国高效的动员能力,也证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邱厅长表示,新县城的建设结合羌族本地的文化特色,并融入了我国先进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立足将地震灾区打造成为人民幸福美好的家园,现在人民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这才是人民的美好家园,在座的各位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他强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需要从灾后重建工作中总结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经验,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我们总结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经验,制订了四川省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编制管理标准,出版了震后城乡重建规划理论与实践著作,为人类应对巨灾提供中国经验。


    绵阳市副市长 罗蒙

    罗蒙副市长在致辞中说,今天借着召开灾后重建学术回顾研讨会的契机,我们在这里重续友情,见证绵阳十年发展。十年前,中规院领衔全国规划建筑行业专业专家团队,汇聚全国十多位院士、设计大师、数十家甲级资质设计院(所)力量,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北川新县城系列规划设计,全过程统筹监管规划执行,调控建设项目规模标准,确保了北川新县城规划建设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留下了人类规划设计史上的奇迹佳作。经过十年发展,绵阳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突破,国家科技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经济建设实现新突破、改革开放迈入新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加强,成功谱写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发展振兴三部曲。

    罗市长强调,北川新县城的成功离不开专业机构的严谨认证、科学选址和规划,已形成了独特的北川模式,把这种模式进入深入研究和总结,必将对北川未来的发展,乃至全国各地规划建设,尤其是绿色发展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北川羌族自治县书记 赖俊

    赖俊书记在致辞中回顾了灾难发生时,规划师们第一时间组织救援力量奔赴灾区,第一时间拉开规划会战,全民全城搞规划,开门开放搞规划,甚至冒着余震、崩石的危险,为安全选址风餐露宿,为优化方案挑灯夜战,为灾后重建呕心沥血。正是大家的殚精竭虑、精益求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的极限,留下了人类规划设计史上的举世佳作。

    赖俊书记强调,推动大美羌城,生态强县、小康北川用蓝图变为现实,必须永不停息再出征,艰苦奋斗再创业;必须倍加珍惜规划设计成果,深入管理好,使用好,发挥好灾后重建的设施,促推高质量的发展,让爱心发挥效应,让北川人民更多受益。


    中规院朱子瑜总规划师代表杨保军院长致辞

    杨保军院长在致辞中说,今天的北川已是一座功能齐备、特色突出、羌韵悠扬的美丽家园。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再造一个新北川终于由中央和国家的指示和规划师的畅想变为了现实,作为深度参与北川重建规划者,中规院感到无比自豪和荣耀。十年来,中规院始终牢记党和国家一定要把北川建设好的嘱托,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举全院之力从救灾应急到灾后重建,再到后重建援助全程伴协,一路守护,与北川建立了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深厚感情。

    杨院长特别强调,今日再次齐聚北川,是为了更加平静、理性地回顾重建的过程,评价已有的建设成效,总结宝贵的经验,更是为了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川四川时重要的讲话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规院愿与北川人民一道在城乡规划建设与技术服务、规划管理与决策咨询、人才交流与培训等多方面继续开展深度的长期的合作,共同迎接北川更加美好的未来。


    3    主旨发言

    会议邀请了三位专家进行主旨发言。


    原建设部副部长 宋春华

    宋春华老部长在发言中主要提了三点意见。

一是防震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第一,科学认识自然规律,加强地震预测。第二,要提高防震抗震的能力,有效减轻灾害的程度。第三,要做好恢复重建工作。

二是认真总结北川模式,发挥好它在灾后重建和新城建设中的样本作用。

第一,规划作为建设的管理龙头要切实起到统领作用。从选址和规划研究开始,到北川第一版的总体规划,再到最近刚刚通过的到2030年的北川总体规划,十年来,中规院团队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强烈的职业责任意识,集中精兵强将,倾尽全力投入到新县城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中规院的前线规划指挥部一个漏斗式的工作模式对规划机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集职能、责任和权限于一身,这种工作模式已经具有了规划机构责任制的基本制度。

    第二,依靠制度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好学术团体的技术支撑作用。我们很快组织和动员一批建筑设计的大师院士和设计机构全力参与了北川新县城的一些设计工作,反复论证,优中选优,最后出现了一批比较优秀的作品。

    第三,一座优秀的城市必须有积极的社会引导,包括总规、乡规,以及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市政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等各个领域、各个阶段的设计都应该是积极的,对城市布局、完善功能、展示特色要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新北川在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视和强调设计的积极意义和引领作用,不放松任何一个设计领域,让多个设计团体都具有积极的正能量,共同引导城市走向宜居和美丽。

    三、新北川未来的路还很长,新北川还应该有梦,新的目标应该锁定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把老县城的地震遗址和新县城的永昌镇捆绑在一起共同申报。这需要做很多工作,首先是遗址保护,在典型的地段加固,还有很多方面的管理工作要做到位。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崔愷

    崔院士在开篇讲到,一晃那个战斗火热的年代已经过去十年了,与晓江院长、子瑜总规划师有同感,回顾三年多的规划建设,就一个字——“值”!接着他回顾到,抗震救灾之所以能在紧急时间内取得好的成果,一是我们规划建筑师有责任感,所有人对这个城市充满善意,无偿奉献,不求经济回报。二是有理想,对多少年来城市规划中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利用这个机会展现出中国城市规划师、建筑师的理想。三是有智慧,中国城市爆发的一些“城市病”很多时候是跟城市规划的套路、做法息息相关,在新北川建设过程中,大家在致力于解决“城市病”的前提下,将智慧融入到规划设计方案中,精心打造出这样一个新城。

    崔院士接下来谈了几点启发:一是这种成功来自于机制的创新,打破以往的城市建设模式,成立三个指挥部,由中规院的技术漏斗将建设策略与措施贯彻下去;二是理念的创新,城市规划的新做法、新的技术策略在此得到应用;北川就是中国城市建设当中的一个转折点,是一个真正的试验区,这个试验对今天的雄安新区建设有直接借鉴作用。三是北川重建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对日常的城市规划、管理、建筑创作有长久价值。

    在发言的最后,崔院士谈到对未来的期待,希望北川越来越有活力,引进难得的教育资源,利用自己的环境优势,让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到北川来。他认为一个真正美好的城市,还需要产业策划和城市治理,北川在这个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他特别衷心希望北川能够发展好,北川人民在这里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中国工程院京津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晓江

    “没有北川就没有后来的玉树,也不会有后来的芦山的成功重建”,“三个四年,从北川到玉树再到芦山——中规院人在援建规划过程中的收获远远大于付出”,李晓江老院长在开篇感慨万千地总结了北川模式对于中规院的重要意义。

    随后他分享了几个观点:

    ?灾后重建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你知道在为谁提供了生活,这一点可能就是灾后重建和其他所有的规划建设最大的不同,它有非常清晰的服务对象,而且这个对象是一个遭受了巨灾的群体,由此激发出来各行各业的同情,就成为一种倾情的团体创作。

    ?中国救灾应急的很多做法,实际上是在汶川重建过程中开始孕育成熟、建立起来,包括国家的动员机制、规划统领的灾后重建行动等等。从玉树到芦山,安置的方式、援建的模式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但外部技术的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

    ?关于重建资金和重建周期其实汶川地震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要尽量缩短灾民的过度安置的阶段。过渡安置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和心理风险极大的时期,这个时期越短越好,灾民的生活归宿、心理归宿、社会环境的重建极其重要。“多难兴邦”应该是国家、社会、公众、专业机构在灾害和重建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实践来总结提高全社会的减灾防灾、应急和重建的社会治理能力,不断在体制机制方法上实践总结,提高中国在灾难中走向成熟社会的过程。

    接下来李晓江老院长富有深情又科学理性地对北川模式做了全面地阐释。首先回答了北川新县城为什么要传承历史文化,创造羌族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的问题。第一北川县的羌族占了全部羌族人口的1/3,而且是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北川的10万羌人不仅是对羌文化一般意义上的传承,也是延续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血脉。第二,考证得知,涪江流域的羌族和岷江流域的羌族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北川的羌族经历过清代的改土归流已经汉化,无论从社会、文化、还是地域等意义来讲,保护北川羌族文化都有足够的理由和特殊的价值,所以上升为国家的行动。

    其次李院长讲到在编纂《规划新北川》这本书中很重要的一点,即为什么我们在北川能够提前创造出来七年以后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的窄网密路、开放街区的建设模式,我们在七年前都做到了。北川新县城路网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10公里,比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8公里还要高,道路最宽的只有两个车道,没有三车道的道路,道路交叉半径压缩到了5米,更加安全、便捷。我们的机动车道上没有井盖,没有高层住宅,都是开放社区——这倒并不意味着我们有先见之明,其实是城市理念的回归罢了。“用设计做规划”的整体思路贯穿始终,因为设计更关注人、更关注空间、更关注场所精神和山水、文化的传承。

    李院长总结到,北川模式为中国的城镇化、工业化从上半场向下半场转型的过程中作出了成功示范,这得益于我们当时主动地对中国三十年的城市快速发展及时地做出了反思。在具体的规划过程中必须坚持四个维度,一是社会关切和公众参与,二是经济维度的关切和产业的发展,北川优质的人居环境成功地引进了教育资源,这就是工业化、城镇化下半场的逻辑——高品质的生活、高品质的人居、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吸引人,人吸引企业、吸引经济,而不是上半场的廉价的要素吸引企业来带动人的聚集。三是可持续的维度,包括绿色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布置、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等等。四是体制机制维度。

    最后李院长强调,北川灾后重建给中规院提供了最好的规划和实践理想的平台,让中规院在服务和奉献当中不断成长。没有北川新县城就不会有后来的玉树、芦山的成功,包括贵阳新区的成功,也不会有中规院今天担纲雄安新区规划这样一个历史的机会。铭记北川,我们曾经共同奉献了这样一个胜利的果实。

    4    圆桌讨论

    进入圆桌讨论环节,与会嘉宾围绕着北川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主题,回顾成绩、总结经验、迎接挑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为北川的后续发展献计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 吴志强

    吴校长先是动情地讲述了多年来和四川结下的情谊,在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率队立刻前往灾区支援,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中规院把多年做的关于都江堰的厚厚资料无偿提供给大家,这卷图纸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他说,是地震把我们所有人都连接到一起,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心愿——让灾区人民尽快住进房子,有一个温暖的新家园。

    第二点,吴校长强调在血的教训面前规划师要有原则,守住底线坚决不能退让,比如关于当时选址的问题就牵扯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要感谢中规院同志抵抗住压力坚守了原则。

    第三点,吴校长谈到十年后的确需要进行反思,要回归学科和理性,怎么把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得更加科学、理性,需要总结。现在有崔恺院士的《建筑新北川》,李晓江老院长的《规划新北川》,希望再有一本《管理新北川》,总结下在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如何满足人民的需求,更多地让群众受益、增强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这三本套装,一本建筑,一本规划,一本管理,将对提高中国的人居环境建设质量、对城乡规划学科向科学化、理性化发展起到很大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 王瑞珠

    王瑞珠院士在发言中提出两点意见:第一点,毫无疑问新北川在世界规划史上创造了奇迹。当然有各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政治体制,集中了这么多院士、大师在这里搞设计,这是一个体制方面的优势,但也需要考虑这种方式能不能复制。第二点,通过这次地震,我们需要进一步反思。我们不能老是沿用老套路,而不反思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除了加强地震预报,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提高建筑的安全性。当时一所倒塌的学校楼板里竟然没有钢筋,只是8号铅丝,用铅丝代替钢筋,这里面肯定有腐败、层层转包、偷工减料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也不是我们今天能在会上研讨得了的,但是从技术角度上说,建筑结构规范的修编确实是大问题,不能总是嘴上说说,往后拖延。应该学习美国,每一次灾难后要追责,要立法,将来怎么样避免发生这样的事情。


    住建部科技委委员 周畅

    周畅委员在发言中谈了四个体会:

第一,北川新县城的建设之所以取得成功首先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灾面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大家在第一时间伸出了援助之手,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成新北川。

    第二,在北川新县城的建设中,规划的龙头地位和学术机构的密切合作也是这次北川新县城建设的一笔宝贵财富。北川县城的建设再一次证明了科学规划的重要性,避免了建设和规划的无序,所采取的一个新的举措,就是依靠学术组织、依靠规划建筑的大师们参与了新县城的规划和建筑工作。当时中规院找到中国建筑学会,希望参与组织一些重要项目的建筑设计和评审工作,我们在宋部长的领导下立即投入到这个工作当中,在最短的时间内征集了设计方案,专家学者集思广益、经过科学组织保质保量地完成了设计任务,这得益于学术组织多年来在业界形成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规划设计工作是一种规律,尊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术组织有着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专家优势和学术支持优势。

    第三,在项目设计和评审过程中,建筑大师们不计名利、不挑三拣四,这种无私奉献、不为名利的精神更值得提倡和尊重。第四,更不应该忘记那么多为北川新县城的规划建设做过巨大贡献,甚至是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者,他们为北川灾后重建所做的贡献应该永远铭记在我们心里。

    周畅委员最后强调通过这次学术回顾,能够让大家分享北川建设的经验,这对于提升我国的规划建设水平,提高创新意识,推动我国规划设计行业向科学发展、向更健康的方面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刘力

刘力老总从老建筑师的角度谈了几点感受:

第一,好的城市设计,应当是当地居民或外来者愿意在城市里步行,这可做为城市设计的一个成功、重要的标志。现场考察发现北川的步行系统和绿色交通的设计非常合理,9个公园都和中心广场连接,点、线、面结合到位。

第二,城市建设尺度,应该是小城有小城的模样,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模样,不能够小城大模样。北川的窄路密网设计使得道路分工非常明确,“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使得城市结构布局清晰、运转高效。

    第三,建筑风貌的传承和创新,在很多设计中经常会出现传统符号的堆砌问题,降低了建筑的格调,也影响使用功能。北川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处理方式,那就是区别对待,公共建筑多做出一些传统风格,住宅分顶部、中部与下部,一二层和天际线相接的顶层要着力,但是中段以功能为主;整个建筑和小亭来比,小亭在风格设计上多担负一些延续传统的责任,这种分工值得推广。新城新建筑都是以这个原则来实施的,这个分寸就把握得比较好。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 文兵

    文兵总裁谈到,作为企业,我们参与了新北川的建设;作为个人也设计了一个小项目,再次回到北川有五个很深的感受。第一,整个城市规划格局特别清晰,一廊一环、一带一轴,把整个公共空间串在一起。第二,整个城市的尺度特别好,富有小城市的特色,步行感受特别舒爽。第三,风貌非常突出,文化品位能够得到彰显。第四,整个设计和建造的质量很高,道路,建筑,小亭、雕塑等环境小品都非常到位。第五,在一些重要的公共空间晚上利用得比较充分、很热闹,老百姓很幸福,让参与者很有成就感。

    文兵总裁强调,短时间内能做成这样一个样板、呈现如此完美的结果有四点原因:一是规划牵头,如中规院李晓江老院长亲自上阵,有专业担当,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二是规划和建设紧密配合;三是充分给了专家授权,政府官员后方指挥;四是组织上忙而不乱,除了中规院起了很好的牵头作用外,建筑学会也体现了强大的组织能力,这个模式值得好好归纳和总结。


    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陈兴春

    陈主任首先对当时整个北川新县城规划建设团队鞠躬致谢。他指出北川从大悲走向今天,能有今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主要得益于规划先行:第一是选址,当时很有争议,断裂带有几十公里,要规划出远离地震断裂带的位置,这是一大功劳;第二是规划,规划的龙头性、统领性非常重要,在中规院统一规划引领下,得以让百家智慧集大成,保留了全国唯一羌族自治县的特色;第三是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所有援建单位协调统一,大家的智慧结晶凝聚在这块试验田上,经过中规院技术漏斗的统筹,才能够有今天和谐统一的整体风貌。

    陈主任最后表示北川的建设者要把管理这一篇文章做好,北川的后续发展一定要坚持规划引领,要发挥专家的优势为北川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国务院参事 刘秀晨

    刘秀晨参事主要从中规院组织的工作做为切入点谈了三方面体会,一是只有社会主义的中国才能动员举国之力在关键时刻发挥重要的救援作用;二是只有我们政府的人员都务实才能把这件事情办好。他强调,在激动于我们取得巨变的同时也应该反思一下我国的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出现问题的缘由;三是从中规院等设计力量发挥的作用可以看出在规划的各个环节实现了规划设计的一体化,北川、山东援建方和中规院实现了三位一体;规划、设计到施工实现了三位一体,经过科学统筹和灵活施策圆满完成了灾后重建任务。

    刘参事指出,新北川的GDP总量和人均GDP两项指标比震前增加了3倍,北川如凤凰涅磐一样得到重生。他强调,希望加强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力量,在优势资源整合层面形成更多的联系,提供更多的服务。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邱建

    邱厅长首先从灾区规划师的角度回顾了北川震后重建的经历,地震发生后,省建设厅首先要求四川的规划人员全部停下手上的工作,准备为灾区服务,之后很快发布了一个通令,要求全省的建筑施工企业全部停工,在灾区的企业就地救灾,不在灾区的先统计好机械设备备用。14日了解到北川灾情的严重。15日亲自到了德阳一线灾区,尽己所能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18日更多专家来到灾区,对重点乡镇进行调查,整合分析各个渠道的信息,通过编制国家“1+10”规划中的三大重要规划——系统规划、住房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开始进行灾后重建的规划工作。

    邱厅长指出,北川灾后重建确实创造了人间奇迹,短短两、三年就完成了。这其中很多方面的工作都很重要,但规划功不可没。无论是援建者还是灾区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就是首先要把灾后重建做好,然后一定要总结经验,找出规律。邱厅长希望大家继续关注灾区,继续关注仍在发生的自然灾害,更理性、更科学地应对,经过不懈努力日益提高我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唐建平

    唐院长在发言中表达了感恩和祝福之意,感谢参加规划设计的同仁怀揣大爱之心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体现了规划师的责任和使命。唐院长指出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需要很多反思,思考如何维护城市的安全,尽量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保证为人民提供一个幸福安全美满的家园。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江亿

    江亿院士与大家探讨了新北川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他指出,当初抗震救灾,两年建成一个新县城,在城市建设上做出了一个特别好的示范,那么如何能够让它发展得越来越好,值得认真思考。北川的自然山水环境条件优越,可以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带动传统手工业发展;还可以发展养老产业,为老年人设置短期疗养基地;也可考虑培育、发展软件产业等。


    清华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尹稚

    尹院长指出,汶川灾后十年的建设是值得中国全体规划师、建筑师、城乡建设者骄傲的辉煌篇章,这十年情意无价。他谈到了几件令人欣慰的事情,一是与广东省相关领导建立起了富有意义的长效机制,汶川初中和高中毕业生能够以一个相对较低的分数到广东等地读书,通过这种接收汶川子弟的举措使更多的人走出大山,同时也解决了广东省后备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目前来看效果显著。再者考虑震后重建如何为工业找到新的出路。最早汶川与广东相关领导确定了“外挂发动机”的方式,对于之后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二是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预警系统,在前不久发生的一起垮塌事件中,房子虽然被掩埋,但没有人员伤亡。

    尹院长强调,灾后重建工作反映了中国在面对重大灾害时的特有的组织和调配力,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非常态性,无法推广到日常的建设模式上。反过来,我们要反思灾区的发展和建设如何能够持续下去,如何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从而获得持续的经济动力。希望灾区领导不要让灾区思维变成一种负担,重新深入挖掘自身具备的天然优势(气候、民族文化等方面),建立自主增长的能力,这对重灾区的长远发展更有价值和意义。

    尹院长总结到,回顾从汶川到玉树到芦山地震的一系列应对工作与经验,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同时逐渐建立起持久的防灾减灾机制。北川下一步的旅游宣传基调应该做一些调整,关注灾难和回忆灾难,毕竟不是一个好的旅游题材,不是一个可以长久持续的题材。未来北川的发展,我们要在尊重生命、祭奠生命的基础上,以发展的眼光面向更长远的未来,要让活着的人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总规划师 袁牧

    袁院长认为我们大家需要越来越理性地看待灾后重建规划工作,做为一个规划者首先要确定自己的定位,在整个灾后从救援到重建的过程中,规划师起到了很大的技术支撑作用。要清楚我们去做的到底是一个灾区还是一个家园?越到后面我们越清晰地感觉到,我们其实真正要做的是家园,更多是要从社会、文化、产业这三个纬度考虑如何建设这个家园。第二,要清楚这个城市是个什么样的城市?灾后重建就是为这个城市的拥有者而设计的城市。比如在芦山我们考虑的是如何在这样一次大灾难之中能够依托自己的力量发展下去并且持续变得更好,在当地的产业、人员、资源和投资方面形成一个更好的发展驱动。

    第三,就是关于灾区的社会结构的重塑。我们希望看到汶川摆脱了地震带来的阴影,成为一个真正积极向上的地方,在那里生活的人也有家园的自豪感,热爱自己的家乡,并且能够真正快乐地生活。

    袁院长在发言的最后与大家分享了一件很小但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规划者在天泉看到大量农房遭受破坏,对农民来说,要盖起这么一间房子大概要花费数十年的金钱积累。同仁们用三天三夜的时间做了一个小视频,组织农民的施工队来学习如何用自己的力量、用最少的金钱,把自己的房子加工成一个可以抵御灾害的家园。


    同济大学规划院院长、教授 周俭

    周院长谈到规划人在做灾后重建工作时思路和情怀都是一样的,都想把城市建设成规划师理想中的样子。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密切结合老百姓的需求,为谁在做想得很明确。周院长指出这其中的几个关键要点,一是参与的一代规划人都是五、六十年代生人,积累有30年丰富的研究、教学和实践经验;二是少了很多外部干预;三是知道为谁做——为灾区人民而做。

    周院长接着指出“回归城市的本源”是设计的主旨目标,首先是利人利己,从人的需求方面考虑,窄街道、密路网和适宜的尺度均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其次,整个过程实现了技术集成——多单位、多工种的集成,而非一个简单的流程再造。

    周院长随后指出值得进一步反思的几方面内容,一是可能当时没有考虑周全,发展目标不是很明确,发展哪些产业也未充分考虑,建议与当年对口援建方建立起长效机制,在映秀或者都江堰通过基地的形式做长远规划,补救一些当时没做好的事情,对城市的发展提一些建议。二是北川的未来发展问题和居民就业问题,新北川本身没有乡村支撑,可从毗邻绵阳的角度考虑北川的下一步定位和方向;旅游产业也有长足发展的必要性,但简单地去搞旅游也不可能有长远发展,需要整体规划统筹;从工业发展角度看,可将北川作为绵阳某些产品的初级加工地,逐渐发展自身的产业基础。三是需要总结一些可体验、可感知的指标如建筑高度控制等纳入规划编制审批内容。


    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院长 李雷

    李院长在发言伊始感慨到北川新县城的整个风景园林工作是园林界第一次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家通力合作不分彼此,一起调研找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可谓是人的一生中一段值得自豪的工作经历。在中规院的统一领导之下,各个专业在项目一开始就跟规划专业进行对话、协商,这是当时很重要的收获。北川新县城三条主要的河流把所有公园串联在一起,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贯通性和连通性,实现了很好的生态效益。

    李院长同时也指出了遗憾之处,比如一是从智慧城市的建设角度看未来的发展,在园林的智能管理方面可做些工作;二是可以结合现在倡导的全民健身理念,将带状公园的设计与周围居民区结合等等。李院长最后强调到,我们在新县城建设的过程中还是应该不忘初心,坚持生态立县,把生态资源作为最大优势,发展围绕生态来谋划,加强生态保护科学发展。


    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设计总监 陈日飙

    陈日飙总经理在发言中提到北川未来的发展需要考虑三个力量的平衡,一是需要充分关注和重视发挥设计的力量,整个新县城从规划到实施汇聚了建筑、勘察、设计、施工等力量,是大家共同汗水浇铸的成果。未来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可以倡导引入更多元化的力量,让城市更加丰富。二是要重视管理决策方面的力量,一个城市的运营要充分考虑各种市场化因素,在城市整体形态风貌、空间控制层面会出现各种矛盾博弈的状况,需要运用好管理的力量来保证最终我们还是朝着比较理想的人居环境的方向去推进。三是团结老百姓的力量,更深入地体察到他们的需求。

    陈经理在发言的最后希望能够持续发挥设计上的微薄之力,与团队结合在一起迸发出更无穷的力量,使北川模式不断地叠代优化。


北京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总经理 端木歧

    端木岐总经理谈到在这次回访过程中感受到中央绿地隔离带的绿化效果在整个城市道路绿化的景观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个绿地系统的规划实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他同时也反思了一些可以改进之处,如绿地和交通道路接驳的过程还不够顺畅、儿童设施的设置略显缺乏、公园的可进入性有待提高等等。

   

中规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副院长 韩炳越

    韩炳越副院长首先回顾了在前期的重建工作中不仅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对山地景观也进行了整体研究,尤其是对北川整个生态系统进行了改良,通过近年来的几次回访看到鸟类、小动物们等明显增多,位于安昌河下游鱼塘花园里的本土植物长势良好,形成了一个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下一步拟做些科学的监测研究工作。

    韩院长指出在整个规划设计过程中还让人引以为豪的一点是当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抢救下来了多座板凳桥,现已列为四川省文保单位。韩院长最后表达了一旦需要会免费提供相应技术支持的意愿,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提高人民的满意度。


     四川省梓潼县委副书记、县长 贺旺

    贺县长的发言重点围绕北川今后的发展,主要概括了三点,一是关于北川的后续建设,还是需要专家持续的帮助和支持。如何壮大现实经济,使得经济保持繁荣是个严峻的挑战,只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们城乡建设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之源。后续的北川仍然需要坚持高标准建设,要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可以把当时参与灾后重建的设计单位继续邀请进来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建设。

    二是北川样本需要持续研究,建议各方面的专家和学术机构继续把北川做为一个实践研究基地,规划学会、建筑学会、风景园林学会能够进一步发起倡议,所有参与过北川灾后重建的专家、规划单位组成一个持续关注北川发展的联盟,定期组织活动,为北川今后的发展做贡献。

    三是北川的灾后重建模式仍然需要持续地发展,如果北川在成为灾后重建的范本和模式的基础上,能够在后续新城镇化建设、小城镇建设等方面有新的建树、新的改革举措,就可以成为小城镇建设的范本而不断得到发展,北川的模式就更值得期待。


 

   中规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院长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 贾建中

    贾院长指出风景园林专业从一开始就介入到北川重建工作中,包括在座各位在内的很多专家不讲报酬,毫无怨言,采取的是集团军整体作战的方式,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北川新县城的园林设计任务,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将自然生态要素、文化要素融合到城市建设发展中,实现了自然和城市的连接,在当时特殊的条件情况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贾院长强调,十年过去了,我们需要以发展的眼光不断地针对规划设计成果加以完善,弥补一些当时遗留的缺憾。


    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副书记 任彤玫

    任书记首先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达了诚挚的谢意。她谈到,十年来,大家一直都是与北川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不管是抗震救灾还是灾后重建,都创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对于北川人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更大的考验,归纳起来就是五个字“规、建、管、养、运”——也就是怎么能够把城市养护好、运营好,任书记希望每年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持续为北川、绵阳、汶川等地今后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朱子瑜

    朱子瑜老总最后总结到,中规院在北川所做的工作,主要是依靠在座的各位专家的力量,尤其是规划学会、建筑学会和风景园林学会,今后我们也仍然还是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来持续地为北川服务。中规院长期服务北川这件事情永远不会改变,我们也愿意将这个平台提供给三个学会以及在座所有的专家,为北川今后的发展出力。

    5参观考察

    526日,与会嘉宾参观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及新县城援建工程。阴雨绵绵,怀着沉痛的心情,学者们来到老县城地震遗址凭吊,看着满目疮痍不禁难过得落泪,回忆着十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瞬间,天旋地转,房屋倒塌,顷刻间将一座县城化为废墟,加上后来的堰塞湖泄洪、魏家沟泥石流带来的次生灾害,老县城遭遇毁灭性打击。汶川大地震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所经历的最严重的巨型自然灾害,回想那个时期灾区的惨烈情景和全社会哀痛氛围,我们仍然会潸然泪下;回忆那个从悲壮走向豪迈的灾后重建过程,我们依旧心怀感动......

    5?12汶川地震纪念馆,是与会嘉宾参访的第二站。纪念馆由同济大学设计,主体建筑名为“裂缝”,寓意“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纪念馆通过上万件展品、场景设计和沙盘模型等多媒体综合手段,真切展示了地震发生前、发生时、发生后的真实场景,参观者无一不深受触动,在二楼看到灾后重建的记录时感慨万千。由于北川的特殊性,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考察了北川老县城的深重灾难后提出了“一定要把北川建设好”、“再造一个新北川”的要求,这是庄严的国家承诺!北川新县城建设一定意义上成为了国家行为、国家意志,同时也是历史赋予建设者和规划师的使命,也是建设者和规划师实现理想,创造范例的历史性机会。

     

     

    十年过去,北川新县城规划建设得如何?来访专家沿途一路考察,用心感知并“验收”重建成果。

    ? 尔玛小区

    羌族同胞聚居的尔玛社区是老北川受灾群众安置区之一,也是新县城的安居工程。尔玛社区的建筑设计提取汉羌建筑符号,结合川西民居建筑风格将传统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结构有机结合,塑造出羌风浓郁的当代建筑风貌。在设计上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尊重民族习惯,安排居民喜闻乐见的公共活动空间,设计了能跳“锅庄”的小广场和带有宗教象征的祭祀塔,通过步行道、锅庄广场、拉克西、碉楼等具有民族风情的公共空间和标志建筑彰显民族文化。整个设计精心推敲材料选用、色彩搭配、屋顶形式,提炼出新县城居住建筑的特征和精髓,顺利完成省里“三年重建、两年完成”的目标。

    ? 抗震纪念园

    抗震纪念园的规划方案聚合提炼了呈现地震、救灾、重建、走向幸福未来全过程的三个主题,分别用静思园、英雄园、幸福园三个主题园区来表达。静思园位于东侧,水池形态为“一滴泪”,强调“静”,空间表现是“密”,空间手法是“沉”,突出安静、幽闭的氛围,体现“记忆与思念”的定位,由著名建筑师周恺设计。

    静思园西侧衔接英雄园,以国旗台为两园空间转换节点。英雄园强调“肃”,空间表现是“阔”,空间手法是“围”,体现“纪念与歌颂”的定位。广场的视觉焦点位置是高约25米的主题雕塑《新生》,由我国已逝著名雕塑家叶毓山先生创作。幸福园位于纪念园最西侧,与英雄园隔水相望。幸福园强调“动”,空间表现是“疏”,空间手法是“隔”,体现“重生与欢乐”的定位。幸福园的亮点有两个,一是流畅、自由的曲线形阶梯亲水驳岸的滨水空间,使人流连忘返;二是布置在园西北侧,由建筑大师庄惟敏设计的展览馆。幸福馆正在举办“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后重建主题摄影展”,展期1个月。

    ? 巴拿恰步行街、禹王桥和禹王广场

    北川是大禹故里,保存着大量有关大禹的历史遗迹。北川新县城规划初期就形成了把人居环境建设和旅游设施建设高度统一的共识,将羌族文化传承和城市风貌特色营造的旅游发展相结合,规划把新县城步行入口禹王桥、原生羌风的巴拿恰步行街、大禹广场、复合主题的抗震纪念园和羌族民俗博物馆聚合成城市特色风貌和文化展示的中轴线。禹王桥将羌族风情、大禹文化和现代气息都进行了充分的展现,大禹治水雕塑新近落基禹王广场,如今的禹王桥、巴拿恰、禹王广场承担了旅游休闲的重要角色。

    巴拿恰商业街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县城的商业中心。500多米长的街道设置有富于羌族特色的建筑多座,环境设施小品设计精良,不乏空间美感。禹王桥上一个个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店名高悬,商铺均已出租,一座城市的造血机能日渐强劲,意味着其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前景愈加明朗。     

    ? 羌族民俗文化博物馆

    羌族民俗博物馆、文化馆和图书馆形成文化中心,位于城市文化-景观轴线的端点,三者构成一个“品”字型,是北川新县城标志性建筑之一。博物馆单体设计融入了羌族文化元素,有“起山、搭寨、造田”的寓意,共分三层,空间变化丰富。从外形设计上看其大面积坡屋顶、黄灰色外墙、高高的羌族碉楼造型设计,让人仿佛置身羌寨部落之中。展览内容包涵三大版块,即“历史篇”、“社会篇”、“文化篇”。展览方式多样,融现代多媒体展示、生活实景搭建、传统文字图片展示等于一身,全方位地展现了羌族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内容。     

    ? 民生大厦

    民生大厦是北川行政机关大楼中的一座,行政中心位于城市北部大欧景观市廊焦点,集中了除公安、广电、农林水、城建以外的所有党政机关。建筑设计风格统一,既庄重又避免“门”的形式,白石朝天的坡屋顶掩映在绿荫中间,充满民族风情又不失行政特色。慢行步道、滨水景观带、深埋地下的电线电缆,处处体现着规划建设者的责任和用心。

    这次的实地考察活动,让我们从中切实感受到了一座城市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生态环境质量优良、民族文化气息浓郁、区域特色鲜明的西部羌城书写了一部自强自立的壮丽篇章!

 

 

   附:研讨嘉宾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邱建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

    李亚莲 绵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陈兴春 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绵生 原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罗蒙   绵阳市副市长

    张欣   四川省住建厅规划处处长

    赖俊   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委书记

    贺旺   四川省梓潼县委副书记、县长

    张宏宇 绵阳市规划局局长

    韩贵钧 绵阳市文明办主任

    任彤玫 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副书记

    董卓锴 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

    吴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

    石菘 雄安新区规划局副局长

    周畅    住建部科技委委员

    崔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文兵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

    刘燕辉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

    张广源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传播中心名誉主任

    吴晨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

    江亿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仲继寿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

    刘力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李雪华  北建大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

    陆强    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执行总建筑师

    陈日飙  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设计总监

    王瑞珠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

    李晓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中国工程院京津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孙安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尹稚    清华大学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袁牧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总规划师

    朱子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周俭    同济大学规划院院长、教授

    唐建平  山东省规划院院长

    孙安军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尹强    中规院北京公司副总规划师

    易翔    中规院北京公司副总规划师

    李利    中规院北京公司副总规划师

    孙彤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公司设计所所长

    李明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主任工

    蒋朝晖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主任研究员

    魏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分院

    张大玉  北京建筑大学校长

    李雪华  北建大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

    崔寿民  中规院纪委书记

    郝天文  中规院西部分院总规划师

    刘秀晨  国务院参事

    陈重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

    贾建中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

    李雷    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院长

    端木岐  北京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总经理

    韩炳越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副院长

    牛铜钢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副总规划师

    李新阳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梁昌征  中规院交通分院智能交通与交通模型研究所副所长

    刘世晖  中规院北京公司设计所

    郭紫雨  中规院北京公司设计所

    王炜岑  中规院北京公司设计所

    注:本次会议组织与内容总结得到《建筑技艺》杂志的支持,谨致谢意.本文整理未经发言人审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FLA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园林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