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园林》> 编辑出版

苏州绿地乾唐墅项目的设计实践和营造

日期:2016-09-16  来源:《中国园林》2016年11期  作者:
关键词:风景园林;当代苏式;地域文化;创新;设计实践;营造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temporary Suzhou-style; regional culture; innovation; design practice; building

摘要:在当代中国,中式意境的审美在逐步回归,而在景观设计实践中,反映在回归到传统中式景观再到寻找属于自己地域的当代文化景观。以苏州绿地乾唐墅项目为例,阐述了在当今的设计实践中,设计的思考实践与营造的过程。设计回到当下,重视地域文化与地段精神,选择在当下的苏州寻找答案。

Abstract:In contemporary China, Chinese aesthetic mood is in stepwise regression. In landscape design practice, it is reflected from the retur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landscape development and then to find their own area of contemporary landscape. In this paper, Suzhou Greenland Villa project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practice in today's design practice. The design comes back to the contemporary moment, emphasizes regional culture and spirit, and chooses the present Suzhou to find answers.

内容:苏州园林是江南园林的经典代表和范本。在此项目中,我们考虑的不是对苏州园林单纯的复古与还原,而是对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既有对苏州和场地的尊重与思考,同时又体现当代苏州当代中式的发展与创新,所以“地域的文化,当代的景观”成为本项目的支撑与起点。是“接着做”不是“照着做”,是传承而不是复古。

1  项目背景与解读
1.1  项目历史与地段
本项目位于苏州相城区陆慕附近,地段周边为原御窑金砖遗址及陆慕老街,基地周边有元和塘等多重水系环绕,苏式老街石桥水道河渠。项目本身地段的历史积淀和厚重感,及较好的周边自然环境,都是我们在设计中必须尊重和设计发展的源点(图1~3)。
1.2  传承与发展
苏州园林是江南园林的代表和范本。在此项目中,我们考虑的不是对苏州园林单纯地复古与还原,而是对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既有对苏州和场地的尊重与思考,同时又体现当代苏州当代中式的发展与创新。
冯友兰先生曾经说,中国的哲学与文化要以“照着讲”的方式和姿态去“接着讲”。“照着讲”是“继承往日的和优秀的”。不管是作为历史性很强的人文社科类的哲学还是其他学科,都是由过去的理论发展起来的,特别在近代中国,西方世界很多方面都领先我们。这时候作为后来者和落后者,自然应该先“照搬”往日优秀的部分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提供基础[1]。
“接着讲”是“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倘若只是照搬照抄,最多也就是重复往日“辉煌”,中国有中国的国情,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自然也应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从先贤和“富有的邻居”那儿掌握了方式方法后,自己接着做才是获得发展的方法。
对于我们设计实践来说,文化的传承,一个是照着做,一个是接着做。照着做,也就是往回看,是守旧与复古;接着做,是传承与发展,也就是“与时俱进,常做常新”(图4)。

2  设计策略
设计要回到当下,此次在当下的苏州寻找答案,所以“地域的文化,当代的景观”成为本项目的支撑与起点。
本项目以“当代姑苏,雅逸江南”为设计主题,以苏式文化的当代表达、苏式生活的当下解读、苏式语言的当代运用,打造枕河而居、优雅舒适、尊荣又不失格调的当代苏州府居。
设计方案的调整和发展大概进行了3轮,第一轮的方案整体的空间体验不够丰富,第二轮的方案增加了体验和变化,但是主要体验空间位于红线外的临时区,未来不可保留,所以重新优化设计。第三轮结合了前两轮的意见,在体验区的景观设计中,在前场-前庭-后府-山水园的空间序列中,希望来访者能感受到从苏式水乡里弄的体验,在市-河-径-桥-庭-府-园的层层递进与空间体验中,进而放下尘世的喧扰,回归到家庭的温馨与放松(图5、6)。
在3轮设计发展的基础上,继续设计深化递进式的空间布局,在前场-前庭-后府-山水园的空间序列中,让来访者在游走中感受空间的层层递进,以接待中心建筑为空间的分界点,分为前场-前庭以及后府-山水园的两大部分。同时我们将传统中式空间中宅门门第语言抽象化,并以前三重门(引门、府门、大门),以及后三重门(园门、巷门、院门)来呼应空间的递进,从大的空间层次上也是对传统中式园林中前庭后园布局的呼应与传承[2](图7)。
2.1  前场
因为入口紧靠阳澄湖西路,外围市政环境嘈杂凌乱。在前场入口空间中,为了区别内外关系,通过横向景墙与竖向高塔结合的形式,界定入口空间,形成第一道门(引门),进入之后通过两侧的林荫大树与道路的曲折,营造入则宁静且引人入胜的感受,希望将内外空间感受上完全区分。在停车空间运用拴马桩(落客)的小品提示到访的落客区域。在满足功能与造价平衡的前提下,氛围的塑造是重点,并为下一序列的展开进行铺垫。
在经过到达空间之后,拴马桩小径将到访者引向河边,为了呼应陆慕老街水乡石桥的苏式水岸生活,水岸石桥的游走体验也是这一空间设计的重点,借助现状的规划河道,通过亲水小径,跨河石桥,府园大门,也就是第二道府门,进入到前场的前庭空间(图8~11)。
2.2  前庭
前庭空间是前场景观序列的收头,是前场空间着力的重点,来访者的心理和情绪经过前场的铺垫,在这里会有一个短暂的收尾与高潮,所以此处运用了感应式的迎宾涌泉渲染热烈氛围,并且在大门(第三道门)对面设置长卷照壁,与后园的空间形成虚隐的轴线关系。而此处照壁的设计语言,运用的是《元和塘》古画当代的重新后制,再现了曾经热闹非凡的陆慕元和塘两岸的繁华景象(图12、13)。
2.3  后府
经过体验中心的游历与体验,推门而出,就进入到后场的后府空间。此空间是前庭后园空间序列的延续与转折。同时也照顾到从室内看出的视线感受,所以在尽端设置了一处方亭端景,人既可远观此亭,也可驻留此中,亭前置一镜面水景,亭倒映入水中。既可看,也可被看;既可赏画,也可以入画。
而在两侧空间中,为强调后府空间的仪式感,并且增加空间的停留性,分别设置了8组屏风与休憩场地,而屏风的设计语言使用了苏式园林中经常出现的月洞元素,但将此元素提取简化,作为空间的设计语言符号,大气舒朗,简洁中蕴含中式意境,镜面水中倒映仿佛镜花水月,配合古筝软塌,仿佛在邀人同坐,共赏清风明月(图14~17)。
2.4  山水园
穿过了月洞门洞,也是后场的园门,就进入了后场的自然山水园,古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眼前的假山叠瀑水雾弥漫,仿佛是一幅展开的当代山水画卷。人在此园中游览放松,既可在下沉水榭中休憩赏鱼,也可登高溯源,既可在水汀上凌波微步,也可在山亭上听瀑赏松,可赏,可游,可坐,可听[3]。
在经过了后场的游园之后,进入一道巷门,来到了街巷空间中,通过曲折的巷道引入到了样板房及样板院空间中,到达最后一道——院门的序列。至此通过前三重门(引门、府门、大门),以及后三重门(园门、巷门、院门)来呼应空间的递进,来访者在前场-前庭-后府-山水园的空间序列中完整的游览,体验到空间的转换与变化(图18、19)。
在空间的精神气质上,乾唐墅与苏式园林一脉相承,继承了苏式园林优雅别致的韵味,此为“传”。但与传统园林相比,凸显了园林的时代性,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简洁优雅内敛;更符合当代人的使用习惯,多元舒适人性,是为“承”。

3  施工营造
在施工营造期间,因为施工周期短,且多专业复合施工,项目的施工进度很快且现场情况多变复杂,所以我们进行现场服务也比较频繁,特别是在重要的施工节点与阶段,如选苗、施工放样、地形塑造、大树进场、叠山理水在现场的把控。同时业主、施工、设计、市政、监理多方共同协同工作,针对现场施工期间出现问题进行应变调整和变更,保证设计最优化的效果落地。
3.1  泥模的推敲与空间优化
经过了不断的设计推敲,方案逐步完善,并落实到施工图纸的设计中,为了控制整体效果和保证方案意图尽量完整体现到施工图纸中,我们在总图上继续研究局部尺度关系与模数关系。而在后府及山水园的空间中,因为有较大的竖向地势变化,同时需要叠山理水,为了更好地控制落地效果与空间推敲,我们制作了1:150的泥稿模型。在泥模的基础上,通过模拟人的视角,研究人的视线关系,山体高度与体量,空间的体积与尺度,并且把在泥模上推敲的空间优化,并重新反映到设计图纸与现场的局部调整中(图20)。
3.2  工程造价控制
工程造价估算与控制也是景观设计一项重要指标,我们的设计是否满足在一定造价条件下,可以达到更优化的景观方案,我们在设计之前就需要思考。在此项目开始设计前,我们与业主就总投资额和单方造价展开了探讨,并以此限价基础作为我们设计之初的考量,针对不同的空间特点与功能,也做了针对性的设计造价平衡与控制策略。并且在施工定标之后,与业主及施工单位,针对局部的节点、大样及树种选择,又进行了局部的造价平衡与优化。
3.3  现场叠山堆石
在此项目中,山水园中山水画卷的打造是空间体验的重点,而此空间施工中的难点也在于叠山堆石的打造。在此处叠山的体量走势与石头的选择是重点,考虑到石头本身价格较高,所以采用钢砼基底错落的方式,来塑造山瀑整体高差与造型,可以减少整体石头的用量,同时更好地控制叠山的体量。在石头类型的选用上,千层石、桐庐石、龟纹石等都经过考察与比选,根据色泽、花纹、质感、形态等因素,最后选定了灰黑色的英石为主要材料,用来塑造整体山水园的山瀑、湖面、湖心岛与溪流等山水空间及边界[4](图21)。
3.4  定制细节与制作
在此项目中,为了凸显项目的格调与特色,我们也设计了一些专属定制的设计细节与大样,例如定制化灯具、定制砂岩浮雕以及定制化信报箱、落水管等细节大样(图22)。
3.5  生态技术的实践
此次的设计实践,不仅是在当代苏式上的创新与思考,在生态课题与技术设计上的新尝试,也是此次设计的重点。生态、科技、环保、绿色,这些词汇不仅仅是出现在口号上,在这个项目上已经更多体现并已落地:滞尘类植物群落组团(PM2.5滞尘防护)、生态草沟及雨水花园、感应式节能照明系统、雾喷微环境降温技术等[5]。

4  结语
本文通过在此项目中的创新实践,表达了对当代苏式及当代生活的新思考。而“雅俗共赏,和而不同”正是我们想传达的项目气质,从最后的结果上看,基本也达到了我们初期设计的预期。作为此项目的项目负责人,全程化地负责了此项目从前期方案到图纸深化,再到落地施工的全过程,在这之中有收获,同时也有些许遗憾,希望通过重新审视与思考,总结经验以求不断地完善。我们希望在后续的设计实践中,继续秉持“地域的文化,当代的景观”的设计支撑与思考原点,坚持常做常新,与时俱进。

项目面积:占地面积66 000m2,景观设计面积33 000m2,示范区面积13 000m2
项目完成时间:2015年
设计团队:奥雅设计上海公司项目二组

注:文中图片由上海深圳奥雅园林设计有限公司提供。

参考文献:
[1]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汉宝德.物象与心境:中国的园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4] 计成.园冶图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5] 希瑟·金凯德-莱瓦里奥,吴俊奇.雨水设计雨水收集贮存中水回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编辑/王媛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FLA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园林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