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日本园林> 世界园林

对自然美的膜拜_日本古典名园赏析_八_依水园

日期:2016-06-14  来源:《园林》  作者:刘庭风

    依水园位于奈良市水门町74号,是江户时代和明治时代两个时期园林的综台体。园西部为江户初期的作品、是1673 - 1681年由清须见道清在此创建的别墅园林。1676年宇治黄檗山的木庵游历至此,据园亭望远景,见远处春日山、若草山、三笠山秀耸于前,于是命名该亭为三秀亭。明治30(1897)经营漂布业发家的藤次郎得此产业,在三秀亭东兴建山庄,起初名之水心亭。因水而居,依水创业,最后依水静养,藤次郎感怀而又名之依水园。现在,依水园的门口建立了宁乐美术馆,园之产权归属宁乐美术馆,故又名宁乐美术馆庭园。依水园面积9240平万米,分为前园(西园)和后园(东园),两园各以水池为中心,之间用细流相续。主体建筑、溪流和岛屿皆布置在中轴线上。

    依水园园门为木柱门,围栏为木栏杆,入园可见宁乐美术馆的建筑,建筑前为白沙铺成的停车场。在停车场的远处为二道门,门边建清秀庵,正面出两坡檐廊,前坡正中弧形拱起抱厦式山花,有点上海老虎窗的样子,山花上题依水园三字、现为接待处和售品部。二道门就在檐廊边。

    跨门而入,折而向右,自红枫绿树之下见池泉,此为前园。前园以水池为中心,水中布置两个小岛,对岸建三秀亭、园路、桥梁、亭子皆连成一线,虽与中轴有些偏,但还是显得过直,而且桥梁也缺乏变化,都是一板石梁。南岸突出个半岛,岛端立一个低矮石灯笼,高处有红叶树掩盖,倒显出静水和出岛的美丽姿态。三秀亭体最巨大,是一个荼亭,屋顶为歇山草顶,前出檐台,可以向东眺望园外三山。为借景,园东多植低矮树木。

    连接前后两园的细流十分狭窄,两岸卵石护坡,跨细流不是用小石板,而是用巨石板桥,更做作的是,桥两边或一边加以高护栏、其实,溪宽也就半米左右,不用桥梁也可以渡过。北岸建清秀庵,山花上题匾。南岸建茶室,荼室前有中门、腰挂、石灯笼和洗手钵石组等,周边用竹栏围台,形成一个独立区域。腰挂前面用三个巨石作为踏脱石组,檐口下的地面铺竖瓦以防滴水时溅起雨水。

    出荼室跨另一巨石板桥来到水心亭。水心亭并不立于水中央,而是立于后园的西岸,用于欣赏后园水景。水”亭亦为茶亭,屋顶用草顶、十字山花、体量巨大、然周边树木众多,显得十分得体。它正对园林中心,从亭内可以观赏到园池、中岛。水心亭北侧为迎素堂,厅堂临水一面并不开门,高高的月见台没有栏杆围合、屋顶用歇山桧皮顶,形态高挑,与周边树木不合,显出丝丝孤傲。


    后园以水池为中心,水池名水字池,概平面如水字。正中堆一个小岛,岛上点五个天平式基石,据说,这里原来是东大寺的西南院,这些基石就是当年遗物。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连接北岸与中岛的汀步用圆形日石,每个一样大小,石面外旋形凹槽让人感到十分自然。水池东面来水,来水分威两股,北面一股以细流清溪的样式流注入池,南面一股以二次跌落的形式注入池内。溪流驳岸用大小不一的山石砌成,河床用大鹅卵石铺底。在两股细流中间堆起土山,成为园池的背景山。

    依水园是池泉回游园,后园的池北国路是路景最妙的地方,路两侧用土堆坡,坡上植低矮的红叶树、之间杂以绿叶,以红为王,层层高起,配植有致,名之为红叶道十分贴切。园坡上,树木高大、疏朗,与坡下水边的低矮植物不同,显出后山的高林效果.地上满是红叶。循瀑布而下,能见到密林之间的曲流。水字池的南面建有一个会客室、其实就是一个荼室,它正对水字池的中岛,背依园墙,显得有些孤单。

    纵观全园,称其为依水园是名副其实,水面多,变化也多,但前园水景不如后园。还有,自从后园建成之后,三山借景效果弱化,园林建筑显得孤单,缺少与植物和景石的呼应,为美中不足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FLA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园林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