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国家园林> 世界园林

苏州古典园林系列拙政园_与谁同坐轩

日期:2016-05-03  来源:《园林》  作者:陈骅

    位于拙政园西部的“与谁同坐轩”以其独特的扇形造型,因地制宜地布置于曲水的转角之处,而成为苏州古典园林中不可多得的典范之作。

    清末光绪年间,这里是盐商张履谦的补园。张氏在《补园记》中说:“宅北有地一隅,池沼澄泓,林木蓊翳,间存亭台一二处,皆欹侧欲颓,因少葺之,芟夷芜秽,略见端倪,名曰补园。”其水体曲折窈窕,主要建筑亦大多临水而筑,只是与中部拙政园平远疏朗的风格相比,略嫌逼迫拥采,但其水廊却能高低曲折,人行其上,宛若凌波;其与谁同坐轩亦能临流随宜而设。1951年张氏后裔将园捐给了政府。1952年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为恢复名园,把原属明代拙政园址的补园与中部拙政园合而为一,将两园间的二堵风火墙木门改建成砖细圆洞门“别有洞天”,所以洞门墙体比一股的月洞门墙体要厚得多,后又将中、西两园之间的风火墙改建为云墙,这样便形成了现今所见的拙政园格局。


    “与谁同坐轩”为补园十景之一,可谓是西部园林的视觉中心,造同者按照原有的池岸地理形势,将临水建筑巧妙地设计成半面似折扇形的小轩。前人对此曾有“结构紧凑,布景训和,不放松一步,也不随便落空”的评介。其背倚土石假山,依山势而上,分别筑以笠亭和与之有深涧相隔的浮斟阁,从别有洞天的一侧波形水廊观之,显得错落有致,极富层次。而若身处小轩,透过扇形空窗,形似“箬帽”的笠亭却又立现眼前。临水一侧,设置“吴王靠”(苏州香山帮建筑称谓,因其弯曲似鹅项而得名,为建筑术语“鹅项”靠背栏杆之讹,俗称“美人靠”,又称“鹅颈椅”),正所谓“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倚栏闲眺,对岸凌跨于水际的波形长廊宛如长虹卧波,景色绝佳。而东南一侧,碧波之中,莲花石障,“宜两亭”义历历在口。透过别有洞天月门,又能窥探到中部园林的景色。轩左右进出的门宕,用嵌线方砖装饰,其图案花色,又各不相同。透过西南门宕可见“留听阁”船厅(只是后来管理者不解其意,由于栽植的丛竹过密,遮挡了观赏视线),东北门宕则又与“倒影楼”(即“拜文揖沈之斋”)对景。闲坐于此,拙政园西部园林的众多美景,可以一一呈现在眼前。

    在植物配置上,由于与谁同坐轩处于假山与水体的交会之处,一是要有山林作背景或陪衬,同时也要考虑到山体与水体的呼应过渡,使山体、水体与建筑浑然一体,以达到构图与景色上的调和一致。所以其土山之上,以樟树、榆朴之属,营造山林主景,间杂瓜子黄杨等常绿树种,进行错综配植,以构成层次丰富、负势竞茂的山林景象。由于与谁同坐轩后侧的笠亭土山面积局促,山高坡陡,江南又多雨,泥土易遭雨水冲刷,所以再在树木之下配植低矮箬竹,以作护坡之用。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对于大型土山上的树木配植,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在山巅山麓只配植乔木,而虚其根部,远观之,大树见梢不见根,假山露脚(池岸叠石)不露顶;而当身处山林蹬道近观之,则树根与山石相依,树以石坚,石以树华,树木见根不见梢,美自天成,这以留同中部的“可亭”假山为典型。据分析,这是师法了元代画家倪云林(倪瓒)的清逸之风的配植形式。而另一类,就象这里(包括拙政园中部的两个山岛及沧浪亭假山)的多层次树木配植,即土山之上,以乔木出于丛竹或灌木之上,山石之表,薜荔、络石藤萝攀附,远远望去,整个山林莽莽苍苍,肯翠欲滴,这是水体的联系。


    小轩因其形如扇,故又称“扇亭”,其际设着的石桌、石凳、匾额以及空窗等亦均作扇形。张氏先祖“有容堂”主人原以制扇起家,所以其后代对扇子可谓情有独钟。张履谦将小轩置于原补同的视觉中心,从四周均能看到小轩,可谓用意至深。如果你在对岸的波形水廊直线眺望与谁同坐轩和笠亭,那笠亭的宝顶恰似扇柄,笠亭的锥形屋顶则形似扇骨,而与谁同坐轩的屋面宛如扇面,两边的脊瓦却如同侧骨一般,你看到的恰似一幅倒悬若的大型折扇,这也算是张履谦不忘祖宗、别出心裁的扇子情结的表露了。此轩置于岸边,宣于闲眺,故取苏东坡《点绛唇》:“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词句名之,周瘦鹃曾赞之为“别创一格”,并有《望江南>一词咏之:“苏州好,拙政好园林。轩宁玲珑如展扇,与谁同坐有知青。于此可横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FLA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园林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