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设计手法> 规划设计

石窟雕塑

日期:2016-01-18  来源:筑龙网  作者:

    古代宗教雕塑艺术的一个类别。源于印度,后和我国传统艺术相结合。多依山崖开凿洞窟(亦有利用天然洞穴者,如炳灵寺石窟169窟),内外雕塑造像,常辅以壁画,少数以砖、石等构筑为窟形(如柏孜克里克石窟),或以木构筑窟前建筑,雕塑、壁画、建筑结合一体。

    盛于两晋至宋代,遗迹分布于今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辽宁及宁夏、四川、云南等。

    佛教洞窟约分三类:一是僧房,一般无雕塑;二是神窟,有的有雕塑、壁画(如莫高窟267-272窟);三是供礼拜和举行其他宗教活动的洞窟,数量最多。

    造像有石雕、泥塑、石胎泥塑等。内容依佛典要求,早期多单身佛像,北魏时增加二胁侍菩萨,其后数量增多,至隋、唐形成整辅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供养菩萨、二护法天王、二力士之群雕,只有浮雕佛传、本生、天龙八部及供养人像等。克孜尔石窟始约凿于三、四世纪,早期造像受犍陀罗艺术影响;莫高窟、炳灵寺、麦积山等十六国雕塑受西域影响,形成以凉州(今武威)为中心的地域风格。云冈石窟是北魏代表,早期近凉州风格,孝文帝太和改制后,佛像著中原冕服式袈裟,形象渐趋清秀。

    北朝晚期至隋造像趋向写实,至唐成熟,以龙门、天龙山石窟石刻、莫高窟彩塑为代表。在表现佛教形象中常以现实人物为依据,情感和性格刻画突出,数量最多,是同时代雕塑水平体现最充分的一个类别。

    盛唐后中原石窟寺院逐渐衰落,宋代四川大足一带地方造像技巧娴熟,杂糅不少现实生活题材。山西 、四川等地区也有少数道教石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FLA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园林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