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科前沿>

方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不能急功近利

日期:2015-05-06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

方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县镇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资深的小城镇建设专家,专注于村镇建设已有20余年。自2012年起,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上升为国家行动,方明开始兼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组组长,见证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每一步进展,对整个工作的性质、目标、方法、途径等有着系统而深入的认识。

 “如你观察,传统村落现已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但这仅仅只是个开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抢救中华农耕文明遗产的确迫在眉睫。但是,我们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个工作绝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不科学的‘保护发展’,给传统村落带来的破坏往往比自然损坏、建设性破坏更大。”4月9日,方明接受记者专访时一再强调。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源泉”

 记者: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已开展3年多,且已经认定并公布了255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村落之于当下及未来中国的价值?

  方明:正确认知传统村落价值,在目前的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个人认为必须把传统村落放在两个大背景下来看待:首先是中华文明。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是农耕文明,而真正承载、体现和反映中华农耕文明精髓和内涵的,就是现在还依然幸存的那些传统村落。其次是城镇化。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程来看,城镇化过程中崛起的城市文明,不可避免地会不停地与原有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中国区别于世界发达国家的特点在于,我们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在文明的传承上出现了巨大的断层,眼下大家都在谈论的“奇奇怪怪的建筑”的出现正是表象之一,原因在于我们已经失去了自己固有的东西,却还没有找到新的方向。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文化该何去何从,就成为事关民族文化存亡的大事,迫切需要我们向蕴藏着民族文化基因的传统村落寻根,站在之前的起点上重新审视城镇化发展路径。

  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很多人认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重要性和保护级别都应高于传统村落,对此我并不赞同。就风貌特征而言,传统村落最为原真、完整,最能集中反映我国灿烂悠久的农耕文明;从全世界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村落的内涵和种类最为丰富多彩;从全国角度来看,相比数量有限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是规模最大且属于活态传承着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急需推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中长期纲要”

  记者: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组近年来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方明:首先是加大宣传力度。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而言,资金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最主要的问题,因为一旦社会各界真正认识到传统村落之于当下乃至未来中国的价值,技术、人力、资金自然会朝这个领域倾斜和汇集。

 

  其次是加快对中国传统村落进行分类建档。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方的传统村落代表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经济、社会状况,是一部“活”着的大百科全书,所以必须要有类有别,如湘西派、皖南派、鄂西派等,甚至可以分得更细一些。

 再其次是加紧培养一批专业化且有责任心的专家型人才。目前,国家层面已选定了几十位专家,未来更多需要地方专家的加入,最终还需借助并充分发挥民间工匠、文人的力量,因为很多传统村落之前都是由这种类型的人来逐步修建形成的,最终还是需要“激活”这些人来振兴我们的传统村落。

  最后是加速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近年传统村落“火”起来是好事,但越是这样越不能急于求成、大干快上,必须有科学完善的顶层设计来指导保护发展工作。未来到底该怎么保护、如何使用好中央财政补贴资金、该采取哪些保障机制等,都急切需要有专门针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中长期规划纲要出台。目前我们正全身心投入这项工作,相信不会太久就会有成果跟大家见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FLA   中国建筑学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园林
主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版权所有 京ICP备06071860号-1